【專題探索】從各類生產力評析我國製造業表現
李長泰 (2020/09/08) 《台經月刊第43卷第9期》
我國近年來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希望藉由產業政策引導國內產業進行升級,帶動投資與生產力成長。政策面以宏觀思維定位,並由推動升級轉型層面來思考,確認產業範疇,分析發展問題、調整政策工具,有系統且環環相扣地提出推動策略與配套措施,以擬定具體行動方案全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出「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爾後,為因應以創新為成長動能的新經濟成長模式,推動兩大主軸:(1)加強投資台灣;(2)落實結構改革。其中在加強投資台灣這項主軸,提出在半導體等既有優勢產業基礎上,投資「5+2」產業創新、數位經濟創新、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創新,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打造下一世代台灣產業主力。同時,積極投資下一世代的基礎建設,以因應新產業、新技術、新生活的需求。
其中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則致力於推動「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綠能科技」、「生技醫療」、「國防」、「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以及「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數位經濟與服務業科技創新)、晶片設計與半導體前瞻科技、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期望達到改善企業利潤,推動產業發展,進而帶動其全面的轉型升級,提高勞工薪資等目標。
2018年台灣在全球景氣延續復甦走勢的情況下,帶動我國主要產業如電子零組件、石化、鋼鐵、機械設備等出口表現優異,整體出口金額創下歷史新高。但另一方面,國內經濟體質卻遭遇了愈來愈多的結構性挑戰,事實上就我國經濟成長的長期趨勢來觀察(附表),實質民間投資成長率在2000年網路泡沫之後,至2007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前,平均年增率約5.92%(2001~2007年), 2008~2009年間金融海嘯發生後,至2017年間下滑至5.17%(2009~2017年),並且在2017年出現負成長的表現。
附表 我國與主要國家多因素生產力變動趨勢
另外在民間投資占GDP的比重方面,2000年網路泡沬化衝擊國內經濟,民間投資占GDP比重由18.47%下滑至14.53%,其後隨著景氣逐漸復甦,民間投資比重也在2004~2007年間回升至超過18%的相對高點。惟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2009年民間投資占GDP比重再降至14.94%,雖然隔年在景氣反彈的帶動下回升至17.68%,但之後數年間比重均維持在17~18%之間,2017年則再回降16.73%。這樣的情況顯示長期下,國內投資成長仍有提升的空間,其對於國家整體經濟成長率的重要程度也逐漸降低。對此,工業總會於2017年白皮書的序言中提到:政府應盡速排除包括水、電、勞工、人才、土地等方面的障礙,以及完備數位時代急需的網路建設、制度創新及法規鬆綁等,以贏回國內外投資人的信心,並改變企業出走的趨勢。
生產力分析、多因素生產力、資源生產力、能源生產力、製造業表現、產業升級、要素生產力、資本深化、政策建議、國際比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