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產業動態SNG】降低塑膠垃圾趨勢下之新創機會

 

台經月刊

 

【產業動態SNG】降低塑膠垃圾趨勢下之新創機會

陳柏蓉  (2018/08/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8期》

我國四周緊鄰海洋,在土地資源過度開發之際,海洋資源愈趨重要,海域與其生態環境的健康與平衡更是不容忽視的環節。近幾年海洋垃圾問題已到了攸關海洋生物存亡的程度,尤其是塑膠垃圾遍布各大海域,一幕塑膠吸管卡在海龜鼻孔的影片更是震撼許多人,再度引發社會大眾對於海洋塑膠垃圾的關注。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和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聯合發表研究報告「The New Plastics Economy: Rethinking the future of plastics」,指出目前海洋中的塑膠垃圾估計重達1億5,000萬公噸,大約是魚類的1/5,而每年持續至少有800萬公噸的塑膠製品流入海洋,相當於每一分鐘就有一輛滿載塑膠垃圾的垃圾車倒入海裡,若情況持續下去,則在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重量將超過魚類。塑膠垃圾不僅嚴重破壞海洋生態,連陸地上的垃圾掩埋場也充斥著許多能夠回收再利用的塑膠垃圾。

面對塑膠垃圾數量問題,不論是從使用端的源頭減量或是後端的回收處理,各國無不積極找尋最適切的解決方案,而我國在塑膠減量的政策推動上也邁向第16年,2018年更擴大執行限塑政策,唯因可能對消費者生活帶來不便,致使社會上不免出現反對立場而影響推動成效,因此本文將觀摩國外禁塑政策推動經驗,以及探討在降低塑膠垃圾趨勢下的新創作為,從中萌發未來可行做法,提供政策參考。

 

我國塑膠垃圾減量措施推動情形

塑膠製品的種類繁多,常見的塑膠容器如寶特瓶(PET)、牛奶罐(PP)等透過行之有年的回收機制與觀念,大多都能有效進入回收系統,爾後再製成可使用的生活用品,其中我國寶特瓶回收率高達95%,此成效多數人認為可歸功於早期的獎勵金制度。然而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塑膠袋,其回收率推估僅只有7%,大多使用過的塑膠袋直接進入焚化廠燃燒,或是遭任意丟棄隨風飄揚進入河川,最終停留在海岸或流入大海。不管是燃燒後產生的有毒氣體或是成為海洋垃圾,塑膠袋的濫用與失靈的回收機制皆已對環境生態造成難以修補的傷害。

我國環保署自2002年起推動塑膠減量政策,在塑膠袋減量措施方面,針對購物用的塑膠袋,除了推廣自備購物袋,也鼓勵重複使用,以減少塑膠袋的使用量,管制涵蓋範圍包含: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量販店、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商店、連鎖速食店等七大類業者,大約兩萬家,受管制的業者不得免費提供購物用的塑膠袋,需由消費者付費取得。

推行至今雖然減少塑膠袋使用的環保觀念已慢慢為大眾所接受,但大部分情況仍是消費者不敵塑膠袋使用便利性的誘惑,使得每年塑膠袋用量依然非常可觀(附圖),為此環保署於2018年起擴大管制對象,包含藥妝店/美妝店/藥局、醫療器材行、家電攝影/資訊/通訊設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飲料店、西點麵包店等七大類,預計新增約八萬家業者,期望加速達成塑膠袋用量減少之目標。另外,政府將其他一次使用性的塑膠製品也納入源頭減量措施中,自2002年起我國逐步推動少用免洗餐具,2006年限制產品過度包裝,以減少塑膠包材的使用,更於2011年鼓勵商家提供自備飲料杯的優惠措施,而在不久的將來期望可逐步達成全面禁用購物用提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吸管等一次使用性的塑膠製品。

 

   我國塑膠袋產/銷售量

 

國際經驗:禁用塑膠袋非一蹴可幾

(一)舊金山禁塑令五年後才顯成效

為了減緩塑膠袋對城市與國家造成的環境破壞及生態危機,國際上許多國家的部分城市也早已陸續實施禁用塑膠袋政策,2007年美國舊金山禁止大型連鎖超市和藥店使用塑膠袋,僅能提供消費者紙袋或可分解的塑膠袋,成為第一個推動禁塑政策的美國城市,於2012年禁用範圍跨大含括所零售店,店家只能使用40%再生紙袋、可分解塑膠袋或提供每個十分美元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隔年舊金山政府便禁止所有的店家使用普通的塑膠袋,違規者必須付出100~500美元的罰款。2016年舊金山政府更創下全球城市首例,禁止在公共場合銷售600ml以下的瓶裝水,違者將付出1,000美元的罰金,此外預計四年後完全淘汰小容量的瓶裝水,為寶特瓶回收率只有兩成的美國從源頭開始減量,過程中不僅需要面對利益團體的壓力,也必須帶頭宣導並教育市民接受對環境較好的生活方式。

減塑政策ESG新創機會塑膠回收替代材質裸賣商店環境永續塑膠污染消費行為創新商業模式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