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變.辨.辯】東亞產業重組對中日經濟關係的影響
張浩川 (日本專修大學經營學博士、復旦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中日經濟關係發展概況與現狀分析
(一)二戰後中日經濟關係的變化
戰後的中日經濟關係似乎還是延續著歷史的傳統。建國初期(1949~1959年),中日之間的經貿往來主要以民間自發的貿易為主。由於受到政治關係的影響,這種民間貿易的發展極其有限,雙邊貿易總額甚至都沒有超過一億美元(注1)。
1960~1972年,兩國政府逐漸開始關注雙邊的經貿往來,雖然各種約束依然不少,但貿易總額逐年攀升,並在1972年首次突破十億美元大關(注2)。可以說,「半官半民」是這一階段中日經濟關係的特點。
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後,經濟領域的友好合作成為兩國關係的主旋律。特別是1979年中日經濟關係有了突破性進展。日本開始了大規模對中直接投資,並一舉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對中直接投資國。從中日之間簽訂第一份日本對中ODA起,至2009年3月23日日本政府宣布凍結財政年度的對中貸款為止,日本政府累計對中提供了人民幣31,331億元的經濟援助(日圓貸款和其他經濟援助,注3)。中國也成為日本對外經濟援助最大的受援國。在這個階段,政府引領色彩濃厚,民間經濟交流活躍,可謂「政府主導,官民共舉」。當然,這種緊密的經濟聯繫不僅是雙方政府的需要,也符合雙方民間的需求。大批的日本企業為了克服經營成本暴漲和諸如少子老齡化等日本國內的不利因素,將生產據點搬遷到了中國這個「世界的工廠」。而中國也急需借助日本企業的直接投資來擺脫國內落後的經濟狀況。這一階段確立了中日之間「相互補完、相互依賴」的經濟關係。
(二)轉型期的中日經濟關係
這樣的「蜜月期」隨著2009年日本對中ODA的終止和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畫上了休止符,中日經濟關係進入了新一輪的轉型期。在政府層面,特別是受到日本政要接連參拜靖國神社、國內右翼勢力抬頭、釣魚島爭端再燃、安倍晉三首相排中政策等的影響,中日經濟關係中的官方推動因素大打折扣。
而在民間層面,「相互補完、相互依賴」關係也出現了明顯的鬆動。據中國商務部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中日兩國雙邊貿易總額為3,325.8億美元,日本對中貿易逆差達到441.9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了99.8%。中國為日本的第一大交易夥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的進口來源地。應該說,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而對中國而言,日本雖然仍是中國的第一大進口來源國(前三位:日、韓、美),但卻已經淪落到了第四大交易夥伴國(前三位:歐盟、美、東協)及第三大出口市場(前三位:美、港、日)(注4)。可以說,中國對日本的依賴依然存在,卻已經大不如前。誠然,如果按照純粹的國別統計分析的話,歐盟和東協都不是單一國家,加之日本的對中經貿還有很大部分是經由香港及台灣的轉口貿易,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賴程度也還是相當大的。因此準確地說,中日經濟關係總體格局尚未出現根本性的變化,「互相依賴」依然是主流,但是其緊密程度已經動搖。
中日經貿、產業轉型、供應鏈重組、區域經濟一體化、跨國企業合作、競爭與合作、直接投資、產業鏈優化、技術貿易、雙邊貿易摩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