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昆蟲養殖產業與循環經濟之關聯發展
楊舜堯 (2020/07/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7期》
全球人口數持續增加,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統計,估計在2030年時人口數將達到90億人,對糧食需求也將增加達70% (IPIFF, 2019),對於蛋白質需求量也將大幅提高。畜牧業與水產養殖業為生產蛋白質之主要產業,其飼料來源透過種植黃豆與捕撈漁業之魚粉來滿足,FAO指出如此將大量開採土地、森林及海洋資源,養殖過程亦汙染水源、土壤以及排放溫室氣體,而造成各種環境衝擊(Vantomme, Halloran, 2014),以至於研發蛋白質的替代來源成為必要的課題,而其中最具潛力的選項之一即為昆蟲。
昆蟲食用價值
昆蟲的食用營養價值高,可以直接當做糧食或動物飼料,富含蛋白質與必需胺基酸、優質的ω-3與ω-6脂肪酸比例、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及昆蟲外骨骼由幾丁質所組成(附注),食用後有助於腸道菌相健康。而在養殖方面,昆蟲也具有諸多優點,包括昆蟲的成長與繁殖速度快,具有較佳的飼料轉換率,肉牛生長一公斤的體重需要吃約八公斤飼料,肉豬和肉雞分別需要約四和兩公斤飼料(Fry et al., 2018),而昆蟲以蟋蟀為例子僅需要約1.7公斤飼料(Huis, 2013),因此在不考慮飼料種類與其他條件情況下,有較高經濟價值。在養殖過程中,昆蟲相較於畜禽動物有諸多優點,如排放的溫室氣體與氨較少,所需用水量和土地面積也比較少,所以對於環境的衝擊較小,此外,昆蟲與人類共通傳染疾病也比畜禽動物少。
食用昆蟲歷史
人類食用昆蟲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世界各大洲均有食蟲紀錄,主要有食蟲文化的國家為非洲及亞洲國家(楊正澤,2007)。經荷蘭瓦赫寧恩大學的學者統計,到2017年為止有食用紀錄的昆蟲多達2,111種,其中以甲蟲、毛蟲及蜂類為被食用主要種類(Jongema, 2017)。吃蟲方式可以是處理後直接食用,如在台灣可見的炸蟋蟀,或間接食用如藥酒(虎頭蜂酒)、茶(蠶沙等)及製成保健食品(如冬蟲夏草)等多元食用方式(詹美玲,2018)。此外由胭脂蟲體液提煉出胭脂蟲紅(Carmine)或從紫膠蟲提煉出蟲漆酸(Laccaic Acid),可當做合法食用色素,亦可添加在化妝品中。因此,雖然目前昆蟲並非人類主流食物來源,但其實可以看出昆蟲類的食品一直存在於人類的飲食文化中。
新興食品用昆蟲市場
雖然人類一直以來會食用昆蟲,但在各國法規中卻較少將昆蟲列為食品,尤其對於西方國家而言比較陌生。隨著近年食用昆蟲逐漸成為趨勢,歐盟條例(EU) 2015/2283將昆蟲視為新穎食品(novel food),依規定由業者提出昆蟲品種向歐盟執委會申請成為新穎食品,且將由歐盟食品安全局進行安全與風險評估。但部分歐盟成員國對昆蟲是否屬於新穎食品的認定分歧,丹麥、荷蘭、英國、芬蘭、比利時以及奧地利不認定昆蟲為新穎食品(IPIFF, 2019),其中比利時公告十種昆蟲作為可食用昆蟲(表1),另外瑞士則公告麵包蟲(又稱黃粉蟲)、家蟋蟀及飛蝗為可食用昆蟲。歐洲以外的地區,澳洲與紐西蘭目前公告可食用種類為大麥蟲、麵包蟲及家蟋蟀,而亞洲國家雖有較多食用昆蟲的習慣,但目前只有韓國公告麵包蟲、黃斑黑蟋蟀、獨角仙幼蟲及金花蟲幼蟲為可食用昆蟲,並訂定重金屬含量標準以保障食用安全。
昆蟲養殖、循環經濟、蛋白質來源、黑水虻、麵包蟲、食用昆蟲、飼料昆蟲、農業廢棄物、法規管理、生物循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