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透過異業合作達到價值創造——矽太陽光電產業分析
徐佳豪 (2008/07/05) 《台經月刊第31卷第7期》
在當前國際油價飆破每桶130美元、溫室效應愈演愈烈的時點,各國政府紛紛開始標榜節能減碳並獎勵發展替代性潔淨能源,全球太陽光電產業順勢而起,且後勢看好。我國太陽光電業者,如茂迪、益通等,也創造了高營收、高成長的榮景(注)。然令人擔憂的是我國太陽光電產業所占據的價值鏈位置,在缺頭缺尾的態勢下,繼續發展下去是否成為另一個高科技代工產業,能否繼續創造高附加價值,發人深思。
太陽光電產業特性與市場預期
首先,根據價值鏈分布來討論太陽光電產業的特性(表1),可以觀察到此一產業在愈上游廠商數愈少,尤其在矽材部分,前四大廠商占比接近75%,屬寡占結構,因此獲利能力最強,毛利率約在30%~50%之間。愈往下游則毛利率逐漸下降,到了模組產業時,毛利率僅剩下10%左右;不過在最下游的系統業,我們可以發現毛利率有變大的情形,主要是因為系統廠商接近市場,是通路的一部分,所以有較好的獲利能力。
表1 太陽光電產業價值鏈分析表
此外愈往上游由於技術愈密集所以資本也愈密集,這形成愈往上游進入障礙愈高的現象,加上環境評估的考量、限制等,使得最上游矽材產業業者最少;同時愈往上游,產品外銷性也愈高,這是因產品體積與產品特性所致,愈往下游產品體積愈大,且產品往往需與建物、土地等結合,所以造成外銷性逐次降低,而上游的產品只是原料、零組件等,所以產地與市場較易分割;至於勞力密集度則是愈上游愈低,因愈上游的產業,其製程或作業愈容易自動化所致,反之到了下游系統廠商時,以建構一個電廠或安裝一個發電設備為例,都需要人力的投入,且後續的維修也屬勞力密集。
此一產業的市場主要分布於海外,2006年主要市場分布於德國、日本,其中德國占全球56%的市場、日本則是17%,其他主要的市場則為美國與西班牙,這些主要市場加總幾乎已占全球九成;預估到2010年時,德國仍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占比為36%,且預期美國將會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占比為15%,之後依序為日本、西班牙、中國、印度、義大利等國家,如圖1所示。不管是2006年或是2010年,我們可以發現太陽光電產業的主要市場都是在海外,所以若要發展此一產業,我們必須能攫取國外市場。
圖1 2006與2010年太陽光電產業市場分布圖
至於對未來市場的預期,不管是EPIA或是NAVIGANT Consulting都對這一產業有相當不錯的預期(圖2)。這兩家預測單位分別提出樂觀情境與中庸情境的預測,我們可以發現縱然是中庸情境,兩者對2006~2010年複合成長率的預期也都有30%左右;若是樂觀情境的話,複合成長率則是有40%以上的預期。且觀察兩者的預測邏輯,我們可以發現政策是共同的構面,也是創造此一產業很重要的因子。
太陽光電、能源價格、矽材市場、系統產業、異業合作、產業價值鏈、國際市場、政府角色、通路發展、再生能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