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績效溝通2 網路媒體時代的資訊設計,政府績效溝通新趨勢
洪于凡 (2021/07/09) 《台經月刊第44卷第7期》
績效溝通是一個針對不同利害關係人、就不同層次的議題進行說服或溝通的過程,也是績效管理的重要環節。近年來政府在推動公共政策時,愈來愈重視與民眾的溝通,強調意見交換與互動,政府必須要運用各種適合的行銷溝通工具和民眾進行雙向溝通,爭取民眾與利害關係人的認同與支持。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衍生了多元的傳播樣態,促進民眾更容易取得資料,並增進其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然而在這樣眾聲喧譁的網路新媒體時代,政府部門也意識到資訊設計在溝通中扮演之價值,為降低政府內外部績效資訊落差,強化與外界溝通,資料之「視覺化」、「圖像化」讓人秒懂,便成為現今政府績效管理的重要課題之一。
數位浪潮下的政策溝通模式
政策溝通流程,首先由政府部門將所要傳達的政策內涵,經由編碼(encoding)變成訊息(message),透過適當通路(channel)傳遞給閱聽者(即特定民眾或公眾群體),閱聽者接到訊息之後經由解碼(decoding)理解訊息,促進民眾採取行動,可見訊息的傳達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隨著網路的普及,也衝擊了企業與政府的行銷思維,日本電通公司(2005)提出AISAS行銷模型(圖1),相較傳統理論中消費者是單向接收產品訊息,此一模型更強調消費者由被動接收轉向主動搜尋(search),分析與確認他人的口碑與評價,並將自己的消費經驗與心得,透過網路分享(share)給其他消費者參考(潘競恆,2013)。
圖1 消費者心理模式AIDA與AISAS模型
以AISAS行銷模型來看政策溝通,首重讓民眾充分瞭解政府推行的政策,產生支持的意願及行動,進而主動擴散政策訊息。其中,應用網路新媒體溝通時,須思考網路新媒體分眾化與互動特性,如何針對溝通對象,傳遞符合其社群文化的訊息型態,引起共鳴,降低政府與民眾之間的資訊落差,進一步促成政策的推行。
網路科技推升資訊設計的需求
(一)社群媒體的興起
網路科技快速發展,從個人部落格(blog)、YouTube影音平台,到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媒體興起等,顯示新興網路應用的多元化,與過去偏靜態網頁運作已大相不同,產生所謂Web 2.0與Web 1.0的世代區隔。「Web 2.0」並非指某特定網路技術,而是泛指多種網路軟體開發與應用,逐漸演變至今以使用者參與互動為取向的概念(潘競恆,2017)。
網路媒體、資訊設計、績效溝通、視覺化閱讀、社群媒體、政策溝通、大數據應用、懶人包設計、互動式圖表、雙向溝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