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永續漁業資源 再現藍金潮流——國內外漁業產業科技發展現況與展望
林維君 (2013/10/07)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0期》
國際漁業發展趨勢
過去50年來,全球漁業產量平均每年以3.2%增長,隨著漁業技術的改良與精進,以及新興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對於水產品的消費量日益增加,不斷推升全球漁業產品的供給量。然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及生物多樣性的減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等因素,自1990年以來全球捕撈漁獲量逐年呈現緩和趨勢,水產養殖產量則迅速提升,並與捕撈漁獲量呈現互補與消長的局面。
從產量面觀之,由於全球捕撈漁業生產停滯不前和人口不斷增長,養殖漁業已被認為是目前產量、產品品質及安全性潛力最大的水產品重要來源,以養殖漁業供應全球人口動物性蛋白質之需求勢將受到重視。根據「2012世界漁業與水產養殖現況」統計,2011年全球漁業產量一億5,400萬公噸中,9,040公噸來自於捕撈漁業,6,330公噸來自於水產養殖業,其中養殖漁業產量於過去30年中,已增加12倍,年成長約8.8%(附圖),預計至2021年全球漁業產量將達到一億7,200萬公噸,增加的部分將由養殖漁業提供(FAO, 2012)。
附圖 1950~2010年全球漁業產量統計圖
從用途面觀之,2011年全球水產品85%用於人類直接消費,15%為非食品用途,在非食品用途方面之75%以生產魚粉和魚油為主,其餘25%用於觀賞目的、誘餌和藥物的使用,以及作為水產養殖、畜牧及毛皮動物飼養等直接餵養的原料。
從貿易面觀之,水產品為全球重要貿易商品之一,約占農業出口總額10%,其貿易總額自1976年的80億美元,至2008年已成長到1,020億美元,2009年受到金融風暴與糧食危機影響,與2008年相比,漁業貿易總額降幅6%。2010 年隨著全球經濟復甦,貿易額較2009年增加了13%,達到1,090億美元,2011年由於水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再加上發展中國家對於水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全球水產品出口額估計超過1,250億美元。至2012年上半年,歐債問題所引發的金融危機,衝擊開發中與高收入國家水產品貿易量,短期內主要消費市場的水產貿易成長率估計下滑至4.7%,但就長期而言,許多國家及國際組織預測水產品貿易產值日後仍將呈現上揚的趨勢。
全球氣候變遷對漁業資源之影響與因應
全球海洋捕撈漁業產量前四大漁場,分別為西北太平洋產量最高,約占全球海洋漁獲量的25%,其次是東南太平洋15%,西方環太平洋14%,以及東北大西洋11%。目前全球海洋漁獲量已達到最大值,約有57%的海洋漁撈作業區已達負荷量,30%的區域因過度捕撈導致產量下降,13%的區域產量仍有提升的潛力(FAO, 2012)。儘管如此,海洋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將嚴重的導致海洋漁獲量的下降。
永續漁業、水產養殖、氣候變遷、漁業科技、抗病育種、綠色漁業、產銷履歷、智慧漁業、海洋資源管理、水產品認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