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陳博志論壇】去全球化真的威脅氣候運動嗎?

 

台經月刊

 

【陳博志論壇】去全球化真的威脅氣候運動嗎?

陳博志(台灣大學經濟系名譽教授.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  (2023/01/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1期》

對減全球化現象常有誇大的批評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過去幾十年的重要趨勢,但現在有不同的意見和做法出現,這些意見和做法的利弊應值得詳細評估,但不少人因為習慣於過去的全球化和自由化,而對新的做法有過度誇大的反對意見。這類反對意見常只看全球化之利益所受到的減損,而不談全球化的不良副作用,也未注意降低這些不良作用乃是各國改採不同做法的原因。這樣只看一邊利弊,乃至把降低全球化速度與程度的減少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當成是不要國際貿易的去除全球化,可能會造成誤導。本文以印度前央行總裁Raghuram Rajan最近認為減全球化會威脅氣候運動的主張為例(R. Rajan, 2022),來說明對減全球化可能過當的批評。


美中失去互信的原因是中國的不公平政策而非美國的減全球化政策

、2018、2017認為減全球化若不踩下煞車,因應氣候變化的氣候運動將遭到重大挫敗。他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美中的猜疑和互不理解,雙方將更難敲定全球減碳的協議。這裡他乃是把美中貿易爭議及美國對中國經貿的限制這類減少全球化的政策,當成美中猜疑和失去互信的原因,所以主張拿掉這些減全球化的政策以恢復互信而能簽氣候協定。但他乃是倒因為果。因為美國對中國的經貿限制、附加關稅、乃至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都是因為中國的不公平政策和侵害智慧財產權等做法違背國際自由公平競爭之規範所引起(陳博志,Rajan2020a),因此是中國使人不相信它會遵守國際自由貿易規範,才有美國那些減全球化的政策。若不先去除違背國際規範的政策而反拿掉反制的政策,將反而會鼓勵大家不守信,包括氣候運動在內的國際協議將更難建立互信。

而由於氣候問題另有其全球輿論壓力及執行方法,因此在目前減全球化的趨勢下仍甚有進展。維持川普政府減全球化政策的拜登政府已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美中最近的高峰會也同意進行氣候方面的合作。反倒是過去幾十年全球化快速進展時,氣候協定常成為空談或空頭支票。所以世界並不能藉允許某些國家違背公平貿易的規範來促成更多有效的氣候協議。


減全球化不是互不貿易往來,不會使氣候成本暴增

Rajan的第二個理由是減全球化會使能幫助改善氣候的生產、投資、和創新活動受阻。他認為廠商若循友岸外包原則以取得鋰及其他稀土等原料,全球電池生產將受到重創。他顯然誤以為廠商是為了減全球化而不向中國買這些原料,但事實是中國可能威脅不賣稀土給別國,才迫使各國不得不尋找來自友好國家的其他替代來源和替代品以降低風險。所以Rajan也是弄反了因果。

減全球化氣候變遷供應鏈韌性友岸外包碳排放能源安全國際合作綠色經濟成本上升公共利益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