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三通問題需要全面審慎地評估——專訪台灣智庫陳博志董事長
採訪 ‧ 整理/周嫦娥 ‧ 李繼宇 (2006/02/06) 《台經月刊第29卷第2期》
三通決策的沿革與發展
‧就您的瞭解,我國過去對兩岸間三通政策之決策思維主要為何?
早期兩岸政策就是互不往來,亦即所謂「漢賊不兩立」,當然就沒有三通的問題。後來三通問題之所以浮現,是因為台灣逐漸民主化,中國也改革開放。自台灣開放探親之後,兩岸開始有了往來,加上中國經濟開始發展,使彼此間往來的需求增加。但三通問題同時有政治面、經濟面的考慮,中國方面在恢復和台灣經貿訪談的第一號文件上就直接說明,兩岸經貿往來的目的就是要促成統一。因此當台灣還不太願意通時,中國就採取了積極的促通政策,例如兩岸漁船走私,中共謂之為「小額貿易」,不只不取締,還加以協助和鼓勵。
因此起先是中國基於政治目的希望三通,但之後逐漸因中國產品及市場對台灣有吸引力,政府開始警覺到三通的潛在風險,希望能用政策限制保障台灣的安全。譬如對中國投資,就希望能以與他國合資的方式進行,以便在出現問題時可透過第三國政府出面協助。如果用台商的名義去投資,一旦出問題在兩岸的敵對現況下,政府是無法幫忙的。
至於對直航的限制,一方面是顧慮國家安全,畢竟雙邊車船往來頻繁對國家安全確實威脅較大;另一方面也是考量到經濟問題,希望能透過運輸成本的增加,在相當程度上抑制中國產品在台的競爭力。但此一階段時間並不長,當台商大量在中國投資生產後,廠商開始希望透過直航降低台灣原料輸中國成本,以避免上游物料供應被中國當地產品取代。
截至現階段三通中的「通郵」與「通訊」其實都已經通了,對中國投資之限制也相當有限,最後其實只剩下「直航」還沒通。然而當台灣很多廠商想要直航時,中國的政治態度開始轉變,從積極促通變為擺高架子,拉高通航條件,其中之一就是台灣必須接受“一中”。另外,很多人以為直航航線定位為“國內航線”與否只是名稱上的問題,但航線定位除了涉及政治意涵外,實際上還與國安問題有關。因為國際航線採核准制,國內航線卻是愛飛到哪裡就能飛到哪裡,例如本國船從基隆開到高雄就不需要複雜的手續,對台灣安全顧慮造成很大問題。
另外,中國對各種通航細節也都有政治性的要求,例如運輸工具上不能有任何隱含台灣主權的物品(如入境申報表等)。正由於許多涉及政治的條件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因此直航問題一直難以突破。但隨著台灣廠商對直航的需求日大,中國直航的條件就越高,形成三通問題難以解決的惡性循環。
兩岸三通、直航影響、經濟效益、國家安全、台灣產業發展、三通政策、交通便利性、直航評估、兩岸經貿、國防挑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