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透析】台灣醫療產業結構與發展趨勢
黃雅琳·孫智麗 (2005/02/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2期》
國內經濟學界關於醫療產業的討論與研究與其他產業相較顯得不足。但隨著人口老化與科技不斷進步,醫療服務市場涵蓋的領域日漸擴大,包括了各種醫療相關產業,如傳統的醫院產業、製藥產業以及新興的生技產業等等。若將醫療保健總費用視為醫療產業的產值(主要營收來源),則2003年我國的醫療產值達6,172億元,占GDP的6.26%。其中又以醫院產值的2,464億元為最大,約占醫療總產值的四成,由此可見醫院產業在醫療市場的重要性 (見表1)。
醫療產業與其他產業相較有許多差異性,除了醫療行為本身所具有的不確定性風險、醫師病人間的資訊不對稱外,保險的介入、政府政策的干預、以及長期以來醫療供給者被定位為非營利廠商等特點,也令以一般產業經濟理論來分析醫療市場產生困難。尤自民國84年開辦全民健康保險以來,台灣醫療產業發生了重大改變。台大公衛學院的江東亮教授便指出幾點特色:(1)醫療供給規模急劇成長以及醫院大型化,使個別醫院面臨更多生存競爭壓力;(2)資源配置仍以規範為主;(3)醫院經營成本持續提高;(4)健保支付方式的不斷變革,嚴重的影響醫院經營行為。尤其是近兩年總額制度實施後,各家醫療院所在浮動支付點值的龐大壓力下,衝量歇業的新聞頻傳,不禁要令人懷疑,醫院經營的前景何在?本文目的主要以官方資料做系統性回顧,嘗試回答上述問題。
醫療產業市場規模
洪維河的研究(2001)分析台灣住診市場指出,市場規模與市場技術效率有密切相關。換句話說,規模越大的市場,其效率越高,原因可能在於市場規模越大,其住診資源總數及醫院層級便越高,且更重要的是高層級醫院提供較高等且產量較大的住診服務,加上目前的健保支付制度與醫院評鑑掛勾,是以醫院產業的發展不斷朝大型化發展。
從表1國民醫療保健經費不斷成長來看,雖然全民健保支付制度限制了醫院的經營方式,但是近二、三十年來,台灣醫院產業仍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圖1代表在國民醫療保健支出中,個人醫療費用及其分類細項的年增率,除了醫藥用品支出在90年度為負成長以外,其餘皆為正向的年增率,惟其增加幅度各異。
而由表2的統計資料亦可發現,就醫院家數而言,在1971年至1988年間,全台的醫院數由272家增加為913家。到了2003年則減為594家。雖然醫院家數減少,但是醫院病床數卻仍然持續大幅成長,至2003年時達全國的醫院病床數達13.6萬多張,為1971年時病床數的3.7倍。若將人口成長因素納入考量,則每千人口病床數由1971年的1.6張,增至2003年的6.0張,同樣也增加了3.75倍(衛生署1971;2003)。此外,各家醫院規模也不斷逐年擴大,平均每家醫院病床數由1971年時的80張,至2003年擴大為230張,在30年間成長將近三倍多。整體而言,醫療市場的規模呈現擴張的趨勢。
全民健保、大型化醫院、醫療支出、醫療產業、人口老化、病床數成長、醫院集團化、策略聯盟、醫療市場結構、健保支付制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