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現代農業與知識農業的拉鋸戰——專訪農業科技前瞻體系之建立計畫規劃委員鄒篪生資深顧問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現代農業與知識農業的拉鋸戰——專訪農業科技前瞻體系之建立計畫規劃委員鄒篪生資深顧問

採訪、整理/黃奕儒  (2009/12/05)    《台經月刊第32卷第12期》

鄒篪生資深顧問為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專長領域為生物化學、農業總體發展策略、農業國際合作等領域。鄒顧問目前擔任本院生技中心「農業科技前瞻體系之建立」研究計畫資深顧問,對於科技前瞻議題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在本次「農業科技前瞻大未來」專題中,特邀請鄒顧問就科技前瞻之概念及其在國內之應用等問題,分享其個人之經驗與見解,並期讓讀者能進一步瞭解農業科技前瞻之思維。
 

調查專家意見,以預測未開發的科技

請問科技前瞻的概念與內涵為何?

在知識經濟的架構下,知識成為競爭力及創新的重要資源,用科技研發具探索知識及應用的功能,研發能量被視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以及評估創新能量的指標。各先進國家無不視科技投資為重要的政策措施。各國將有限的科技資源作最有效的投資,往往需要作策略性的規劃,美日等國甚至用法律明訂政府定期提出科技發展方案,作為施政的依據。惟科技的效益通常需數十年後方能呈現,為因應此一需要,近年來發展出諸多可預測未來的方法,其中最被廣泛應用者當屬前瞻調查法。

所謂前瞻調查乃調查專家的意見,以預測未開發的科技。因其過程往往需要多名專家反覆思考及討論,此一過程往往能形成共識,而成為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科技前瞻不同於技術預測,除客觀的分析外,尚有主觀期望預測成真的意願。科技前瞻已有幾十餘國執行,並經歷數次的改進。目前的科技前瞻已將社經需求作為基礎,並以提供科技政策規劃作主要之目的,在方法學及操作面皆已逐漸成熟,也因此目前受到先進國家的重視。

球科技前瞻的發展及其對台灣的啟示為何?

各國因國情不同,運用前瞻調查的目的有所不同,日本1971年已開始從事前瞻調查,歷經技術預測、技術需求,而發展成與社經發展相結合之科技前瞻,其第七次及第八次前瞻,也與其科技基本計畫之規劃相結合。

中國運用前瞻調查瞭解其各科技領域在全球的定位,作為訂定科技政策及關鍵技術選擇之參考。英國第二次前瞻調查,以其探討英國科技發展的機會與威脅,進而整合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之政策整合,至第三次前瞻調查,則以探討新技術以提升經濟與社會之機會。

對中型的國家而言,如荷蘭、愛爾蘭及芬蘭等,則較著重資源的分配及整合,以達到效益的提升。

檢討各國經驗在執行之初,往往會與較具經驗的國家(如日本)合作,以吸取經驗及建立能量為主,再逐漸修正。多數國家會成立常態性機構,以期累積能量及經驗,並定期舉辦前瞻調查。

我國的前瞻研究雖已有十幾年的歷史,唯早期以瞭解前瞻的理論為主,近年來雖針對某些特定的產業作前瞻性的規劃,惟規模較小,未能形成共識,應用性也受到限制。較典型的前瞻調查往往配合社經的需求調查,以期掌握社會價值觀的演變趨勢,再勾勒出較具理想性的願景,作導引社會生活素質的提升,並再以願景為目標預期所需的關鍵技術,作科技研發投資的參考。

農業轉型知識農業科技前瞻前瞻調查跨領域整合政策共識技術預測農業創新產業融合社會經濟效益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