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美經貿的核心問題——論貿易摩擦對亞太經濟合作發展的變化
周忠菲(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2012/02/09) 《台經月刊第35卷第2期》
中、美經貿摩擦的核心問題,主要表現為美國對中國的貨物貿易逆差和密切相關的人民幣匯率問題,然而,兩國經貿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經貿關係之一。中、美貿易逆差,反映出雙方經貿關係的全球性與地區性,其關係發展有利於促進亞太經濟合作的角度,本文將對短期前景與長期趨勢展開討論(注1)。
中、美經貿關係的發展及特點
(一)發展階段
自1979年以來,中、美經貿關係大體上經歷了「接觸、制裁、戰略性夥伴關係、建設性合作夥伴關係、地區戰略利益衝突、雙方同意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這幾個時期。1979~1989年為基礎階段,期間,雙邊貿易額由1979年的24.5億美元,增至1989年的122.5億美元;1990~2001年為穩步向前推進階段,除1990年因1989年的「六四政治風波」,美國對中國採取經濟制裁,貿易量下降4%外,兩國貿易一直保持上升趨勢;在1995~1996年海峽危機時,也未受到的衝擊;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兩國貿易大幅度上升;2008年底金融危機以來,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出現尖銳化的走勢。
上述幾個階段中值得關注:(1)1993年美國對華首次出現貿易逆差,貿易不平衡成為中、美關係中的主要矛盾之一(注2);(2)2000年中、美兩國就中國加入WTO達成諒解協議,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帶來兩國貿易的快速增長;(3)2006年中國GDP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貿易大國,美國將中國視為強勁的競爭對手;(4)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對華施行貿易保護主義,中、美在地區戰略層面的相互諒解減少,衝突增多。
從上述顯示,由全球角度看中、美雙邊經貿關係發展是快速而穩定的,摩擦不是主流。此外,以階段性看,2001年至今,由於中國順差不斷擴大,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確實也出現愈來愈尖銳的趨勢。但摩擦的增多,不足以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繼續向前發展。目前,美國是中國的第二大交易夥伴、中國是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與第一大債券持有國。2010年,中、美兩國貿易額為3,800億美元。2011年估計將超過4,000億美元(統計資料尚未公布)。2010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對美貿易順差為1,813億美元(注3)。據中國海關統計,按照2009年兩國貿易額3,659.8億美元計算,目前的中、美貿易額是1979年的149倍(注4)。
(二)特點說明
根據上述中、美貿易關係的發展過程,可總結出以下特點:
其一,政治互信與務實結合的作風,是中、美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相互合作深化,經貿關係愈來愈緊密的基礎。40年來,中、美關係在起伏中發展,但其經貿關係較少受到影響。在1979~2009年間,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為什麼中、美兩國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方面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在經濟上卻能不斷推進?這與雙方在經貿關係中堅持將政治互信與務實結合的作法相關,尤其是雙方高層互訪和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成功地發揮了協調作用,體現雙方均以外交政策為經貿服務的政策取向。
柯林頓政府時期,中、美雙方出現過不斷以相互威脅制裁為特徵的貿易邊緣戰現象。1997年和1998年中、美領導人互訪,達成了兩國同意建立面向21世紀「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共識。此後,人權與中國最惠國待遇等美國內部經爭論不休的問題,都通過協調的方式得到妥善處理,維持了中、美經貿關係發展的勢頭。
小布希政府初期,中、美關係一度劍拔弩張,「911事件」後轉向緩和。2006年,中國領導人訪美,雙方確認兩國擁有「廣泛而重要的共同戰略利益」,不僅是「利益攸關方」,而且是「建設性合作者」。在小布希任期內,領導人會晤高達20次,中、美貿易額由1,000億美元增至3,000億美元。
中美貿易逆差、人民幣匯率、全球分工、產業升級、WTO爭端、東亞經濟合作、貿易保護主義、製造業重振、自由貿易協定、多邊經貿關係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