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院長觀點】少子化危機對房市衝擊的省思

 

台經月刊

 

【院長觀點】少子化危機對房市衝擊的省思

林建甫(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2018/02/08)    《台經月刊第41卷第2期》

在台灣不少人認為買房、擁有自己的家,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對於年輕的上班族來說,都會區的房價根本是天價,即使不吃不喝十幾年也不見得買得起,雖然近年來房價已有所鬆動,但「房價過高」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根據《天下雜誌》「2018國情調查」指出,全國民眾認為最需要馬上改善的問題,第一名為「空氣汙染」(25.1%)、第二名為「房價過高」(19.2%)。若再進一步用地區別來看,北部民眾認為最需要解決的問題第一名是「房價過高」(26.6%);中部民眾也認為「房價過高」是亟須被解決問題的第三名(16.0%),僅次於「空氣汙染」(37.3%)與「交通擁擠」(16.1%)。顯然高房價問題是全台人民心中共同的痛,但長期而言,高房價的趨勢還會持續下去嗎?結論很可能是否定的。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房價是市場供給與需求平衡下的產物,供給面是房屋住宅出售的數量,需求面大致可視為買房的民眾或家庭。依據內政部住宅資訊統計彙報2017年第三季資料,目前台灣約有807.6萬戶家庭,住宅存量869.9萬宅。換言之,供給已超過買房自住的需求,營建署調查也指出,2016年全國低度使用住宅(空屋)高達86萬餘宅、空屋率10.22%。重要的是,這個情況未來可能會將加速惡化,因為國內人口結構快速惡化,少子化的時代已經來了。

根據內政部統計月報的資料指出,民國五、六十年我國每年出生40萬人,七、八十年超過30萬,近十年已開始跌破20萬。這使得「15歲以上民間人口」增加人數,從民國七、八十年的年增28萬,降至九十年代的21萬,近六年像溜滑梯由18萬一路降至2017年的8.7萬人,創下歷年同期最低增幅。

同時,2017年就業人口僅增加8.4萬,大約與「15歲以上民間人口」增加數相當,換言之,這些剛入職場的年輕人,也就是10年、20年後購房的主力,需求面崩跌式的下滑,供給面若不能跟上需求縮減的步伐,房市的修正將無法避免。然而住宅並非消耗型商品,使用年限通常在20~30年以上,甚至市場還是有不少屋齡40年以上的物件出售,房屋存量調節談何容易。

從台灣房市的發展來看,「高房價」一直都不是買房自住的需求所帶動,為促進經濟發展所實施的寬鬆貨幣政策,造成銀行利率低,過多的熱錢追逐有限的投資標的,資金往房地產市場移動,推升房地產價格才是關鍵,而投資客不合理的炒作,更加突顯房市存在已久的弊病,也是引發民怨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實回過頭來檢視「少子化」的成因,高房價也是重要的推手。國內房價有不合理,房價所得比是用來衡量家庭購屋能力的全球性指標,國內外專家多認為以五至七倍家庭年所得能買到30坪的新屋,這樣才是合理的房價水準。依據內政部於2017年6月所公布的「106年度第二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統計成果」,全國平均房價所得比為9.32,20個縣市中,僅有四個縣市的房價負擔能力達到「可合理負擔」程度,分別為基隆市、嘉義市、屏東縣、嘉義縣;13個縣(市)房價負擔能力屬略低等級,台北市、新北市則是「過低」。進一步來看,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15.64最高,等同於收入中位數的台北市民須「不吃不喝15年」才能買得起一戶中位數價格的住宅。

年輕人若要成家立業,得花上和自己薪資不成比例的錢去買房子,因此減少其成家的意願。若買房子後,得揹著龐大的房貸壓力,不僅排擠生活中其他能從事娛樂及購物的費用,且長達20~30年以上的房貸壓力,幾乎半輩子都綁在這間房子上,也難怪薪水不多的年輕人不敢成家立業,即便結婚了,在不成比例的房貸壓力之下,也不敢或不願意多生小孩。長期高房價的環境之下,更衍生了青年學子普遍存有被剝奪感而要求世代正義的扭曲現象。

房價所得比少子化社會住宅居住正義都市更新均衡區域發展自駕車租賃市場人口結構移民政策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