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經濟變.辨.辯】東亞各國主要貨幣貶值之原因與影響分析

 

台經月刊

 

【經濟變.辨.辯】東亞各國主要貨幣貶值之原因與影響分析

蔡志良  (2015/01/20)    《台經月刊第38卷第1期》

2014年下半年東亞主要國家貨幣(日圓、韓元、人民幣、新台幣)競相貶值,同年11月新台幣兌美元匯率貶至30.793元,日圓兌美元匯率貶至116.14元,韓元及人民幣兌美元則分別為1,097元及6.1263元。日本安倍首相所力推之「安倍經濟學」,初期三支箭的效應已如強弩之末,安倍政府從2014年5月開始積極進行「安倍經濟學2.0版」,造成日圓匯價的劇烈貶值,但卻未能帶動日本商品出口。2014年美國將QE終結,以及美國頁岩油氣開採成功後,引發外資回流美國,直接帶給東亞各國貨幣貶值壓力,未來是否會有另一波亞洲貨幣競貶?而究竟造成東亞主要國家貨幣(日圓、韓元、人民幣、新台幣)競相貶值的真正原因為何?其對台灣總體經濟及出、進口可能造成的影響值得進行探討及分析,並提出因應建議。

 

匯率政策之主要考量

依照IMF (2002)對國際間匯率制度的分類,目前東亞各國主要匯率制度可約略歸類為獨立浮動(independently floating)匯率制度。在該制度下,其匯率只要由外匯市場的供給面與需求面決定,即使由該國央行進場干預匯率,也僅是緩和匯率避免劇烈波動,或防止國際投機客惡意大幅波動該國匯率,而非將匯率建立在某一特定水準。

參照許嘉棟(2014)所述,各國匯率政策的目標,或是央行藉干預匯市影響匯率的原因,主要包含下列幾項:

1.穩定匯率

緩和匯率的波動,以利貿易與國際投資之進行;對抗金融風暴期間的投機攻擊;或因應國內政治事件等偶發因素對匯率之衝擊等。

2.協助出口與經濟成長

藉抑低本國貨幣的對外價值,以提高出口競爭力、促進出口,進而加速經濟成長。

3.穩定國內物價

在面臨物價上漲或輸入性通貨膨脹之威脅時,藉由升值降低進口品的國內售價及國內物價水準。

4.累積外匯存底

為了厚植因應熱錢大量進出或國際投資客投機攻擊之能力,央行以壓低本國貨幣對外匯價形成貿易出超,進而累積外匯存底。

由上述各項政策目標可見,在東亞各國常見藉由抑制匯價或是直接將該國貨幣貶值,來帶動出口、提升國內就業及帶動經濟成長率,然而在目前全球化分工與全球化經營的趨勢下,例如日本汽車業者早已將生產基地分散於海外各地,日本央行在安倍政府授意下,持續將日圓貶值的策略是否真能帶動日本出口增加?本文將探討東亞各國匯價變動與實際出口狀況後進行分析。

亞洲貨幣貶值日圓貶值效應匯率政策新台幣匯率出口競爭力總體經濟影響安倍經濟學央行干預全球化生產台日貿易逆差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