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施建生專欄】所得決定理論的要義

 

台經月刊

 

【施建生專欄】所得決定理論的要義

施建生  (2012/01/05)    《台經月刊第35卷第1期》

一、古典理論的謬誤

一般而言,凱恩斯革命的任務是在推翻古典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巿場中的價格機能可以自動調節,並將社會中所有的生產資源都作妥善的配置,以達於充分就業的境界。凱恩斯則不贊同,並且基於下列三個因素,認為該理論是謬誤的。

第一、利率的調節不能保證儲蓄與投資必能相等:首先要指出的是他對古典學派所最不能苟同的是,後者對於貨幣巿場的運行必可使儲蓄與投資自動趨於相等的分析。他認為各人所從事之儲蓄的數量固然不會不時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卻不完全是由於利率之變化而引起的。有些人也許會因利率上漲而多儲蓄,但有些人則可能不會。他們之所以從事儲蓄可能有許多其他原因。例如:為了老年的安全、子女的教養、住宅的購置,日後從事各種交易的便利等等。他們在這些原因的驅使下,利率的變化對於他們是否會從事儲蓄可能就不發生任何影響。利率高時固然會去儲蓄,利率低時亦同樣會去儲蓄。

同時,再從投資資金需要方面說,當利率低時固然會增加對於資金的需要,以便從事投資,但當利率高時則也不一定就對之減少需要。這是因為人們對於投資與否的決定,利率的高低不過是其中所需考慮的一個因素而已。除此之外,還要看投資以後預期可獲之利潤的多寡。如果利率高,但從事投資者對於將來經濟情勢的展望,特別是對於他們自己所提供之物品的銷路的展望是樂觀的,認為可以在未來賺到利潤,足以抵消利息之負擔而有餘,那麼,他們還是會去借款而從事投資的。既然如此,儘管利率高,對於儲蓄的需要還是增加。

由此可見,不論是儲蓄的供給,還是它的需要,都不一定會因利率的變化而立即有所反應。既然如此,古典學派所持的兩者之間可以自動歸於相等,而使整個經濟達到充分就業之均衡的看法就不定可靠了。如果社會中的儲蓄能被用來從事投資固然可使整個經濟社會中之所得流量不致減少,但是,如果這些儲蓄有時不能被完全用來投資時,那麼,整個經濟社會中之所得流量就要減少了。

第二、物價與工資之調整的困難:凱恩斯對於古典學派所提出之各種物品以及生產要素的價格可以完全聽任巿場中之供需的消長而決定其漲跌的看法也不表贊同。這種情形1819世紀是可以發生的,因為當時巿場中還沒有力量龐大的壟斷性組織的出現。但到20世紀以後,勞資雙方都已有了壟斷性組織的形成,這就使巿場中的供需定律不易自由發揮作用。既然如此,凱恩斯認為我們就不能再假定各種價格是可以聽巿場之支配而自由漲跌的。

第三、物價與工資之下降是人所得之減少:就是假定各種價格可隨巿場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我們也不能斷定各種物品必可銷售罄盡,各種資源必可完全使用。譬如說,現在我們假定工資下跌了。這對於雇用這些工人的廠商自然是有利的,因為這樣可以減少他們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既然減少了,他們就可能會去增加生產。既然如此,自會增加社會中就業機會,這對工人也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各業的工資都下降了,那麼,所有工人的所得自然也就減少了。他們的所得既然減少了,自然只好減少消費。既然如此,廠商所製成之物品的銷路就要減少。他們的銷路既然減少了,他們自然會設法減少生產。這樣無異使整個社會中之就業機會減少,充分就業自然也就無法達成了。

正由於巿場中的價格機能沒有這種自動調節的功能,現代社會的經濟情況就時常波動不已。有時經濟情形甚為惡劣,以致發生眾多的失業,物品的產量非常稀少,有時則興旺過度,以致物價急速上升釀成通貨膨脹的現象。古典理論既如此謬誤,那麼如何對之有所修正,俾能使社會經濟在穩定中成長呢?這就是凱恩斯所要解答的問題,現可進而對之加以論述。

凱恩斯理論薩繆森總合需求總合供給乘數模型加速原理總體均衡消費傾向投資決策經濟波動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