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參與國際經貿組織與國家安全
詹滿容 (2005/05/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5期》
國家安全的界定與演進(註1)
「安全」的傳統概念與軍事力量息息相關,而且大都針對外來的威脅(註2);例如賴伊(Joseph S. Nye)、林瓊(Sean M. Lynn-Jones)就把「安全研究」界定為「對軍力威脅、使用與控制的研究」(註3)。「國家安全」的界定,傳統上與「國防政策」幾乎是同義詞。伯科維茲(Morton Berkowitz)與伯克(P.G. Bock)則將國家安全界定為「一個國家保護其內部價值使免於外來威脅的能力」(註4)。國家安全的核心在於保護國民的生命財產、捍衛現有的政治結構,以及保衛國家利益(註5)。既然「安全」是以軍事為基礎,大多數國家為了增進國家安全,不是致力整軍黷武,追求權力優勢(Preponderance),就是尋求權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無論是前者或後者,國家安全奠基在嚇阻(deterrence) 的理論上;亦即讓潛在的侵略者感到得不償失,而不敢妄動攻擊。
隨著國際互動關係日趨頻繁,國與國之間相互依賴關係亦增加,很多國家對於「安全」的概念也逐漸改變。尤其在冷戰的結束、蘇聯瓦解後,許多國際關係學者及政府在制訂政策時,已跳脫以戰爭或純軍事為中心的安全概念,而將環境惡化、恐怖主義、毒品走私、疾病傳染等非軍事問題也列入國家安全的議程中(註6)。這種心思潮下的安全概念主要包括「全方位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共同安全」(common security),及「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等三種(註7)。
國際經貿組織、國家安全、全方位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非傳統安全威脅、反恐行動、資源分配、全球化、APEC區域貿易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