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日本AIST促進研發成果商業化之策略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日本AIST促進研發成果商業化之策略

王睦鈞  (2012/07/06)    《台經月刊第35卷第7期》

從國家競爭力演進的歷程來看,台灣已由「基本要素驅動」、「效率驅動」階段,邁向「創新驅動」階段。「基本要素驅動」的經濟發展階段,專注的基礎要素包括:政治體制、基礎建設、經濟環境、國民健康和基礎教育的建構。之後經歷了效率驅動的階段,這階段注重的是高階人力的培養訓練、商品與勞動力市場效率的提升、金融市場的健全、提升科技能力的整備程度與擴大市場規模。目前台灣已進入創新驅動階段,而創新要素如:成熟的企業、商業市場體質與國家的創新能耐等,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最新驅動力。過去30多年所採用的「競爭力組合」,成功塑造台灣成為一個快速追趕型經濟體的典範。以下整理2010~2011年我國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分別由投入與產出的觀點說明。

(一)科技投入層面

從絕對數量來說,我國雖然比不上其他國家。但是從相對數量來說,我國在經費與人力的投入,仍維持穩定成長與比例上的相對優勢,國際地位穩定。簡言之,我國應該更積極尋求科技創新系統在價值創新的提升,而非總量的比較。

(二)科技產出層面

台灣的科學文獻質與量都有優異表現,在亞洲僅次於日本與韓國。從專利的數量來看,我國雖然整體有優異的國際表現,但是在部分重點技術領域,仍然落後先進國家許多。另外,我國雖然獲有大量的資通訊技術(ICT)專利,但在國際專利訴訟的案件裡往往是輸家。

整體而言,我國國家競爭力的表現尚稱良好,在國際間仍維持穩定地位,然而進步空間也很大。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對「競爭力」的定義,競爭力是一套特定「制度、政策與要素」的組合,也是一個長期演變的社會化過程,需要隨時關注調整,以符合當下現狀與未來趨勢。台灣已進入創新驅動階段,現階段正面臨著氣候變遷、能源與資源短缺、尚未追趕上先進國家而新興國家又急起直追、科技與產業快速變遷等因素所塑造的國際新局。現在正是回頭檢視過去這個「競爭力組合」如何重新設計與調整的時候。同時也應該體認到,競爭力的展現,不是一個點狀的單一事件,而是需要整個國家創新系統的不斷優化與變革。

詩經小雅:「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係指可借助外力,來改正自己的缺失。台灣與日本的歷史淵源與民間長久的密切互動交流由來已久,日本在「創新驅動」階段,針對國家創新系統所執行的各項改革作法,應可作為台灣優化我國競爭力的學習標竿。

同樣由投入與產出的評比角度來檢視日本的競爭力表現:(1)投入面,日本擁有豐沛的研發能量,日本大企業在國際產業也多居領導地位;(2)產出面,日本發表的論文數目僅次於美國,為全世界第二多,以被引用的次數計算,排名世界第四,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在研發技術與專利申請的總數上,日本的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然而學研機構的授權表現,長期以來都不理想,授權金額不到美國的一半。由競爭力結構來看,台灣與日本在轉換研發產出的層面上,均面臨相同的挑戰,即如何有效將學研機構的研發成果來進行商業化開發,將是促進產業成長與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關卡。

眾所周知,日本從1990年經濟陷入低成長與通貨緊縮,迄今已邁入第三個失落的十年。日本政府為刺激經濟成長也做了諸多努力,為提升國家競爭力,日本政府陸續頒布許多政策,經過事後檢討,其採行的政策部分有效,部分則無效。其中鼓舞學研機構進行研發成果商業化的作法與成效,值得我們進一步的了解。

本文以介紹技術商業化理論為起點,其次則以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以下簡稱AIST)進行個案分享,AIST為一研究性質導向機構,成立目的在於使其內部研發更切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縮短技術商業化所需的時間,並加速日本高科技新創公司的設立,最後則綜合歸納研究心得。

創新驅動技術商業化研發成果轉化AIST本格研究新創事業日本經驗產學合作誘因機制國家競爭力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