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東亞地區長期發展看台灣產業機會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東亞地區長期發展看台灣產業機會

王睦鈞  (2013/12/05)    《台經月刊第36卷第12期》

   2000年前東亞地區產業分工型態,採取雁行模(Flying Geese Paradigm),以日本為領頭雁,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後續為東協與中國。雁行模式是以技術水準和生產要素為立論基礎,認為低所得國家發展技術層次較低的產業較有優勢,而高所得國家則應發展技術層次較高的產業,因此國際產業分工以產業間貿易為主。但隨著東亞地區生產網絡發展,東亞各國分工模式已不僅止於產業層級,更進一步深入產品層級,改以產業內貿易為主,即進口與出口同類產品的貿易現象。

 

東亞國際分工模式現況

   首先由客觀的貿易數據來檢視東亞國際分工模式,本文以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與東協為分析對象。觀察東亞各國200020052012年貿易結構占比(1),以20002012年東亞各國商品貿易結構差異分析(2),綜合兩者可大致整理出三項觀察重點:首先,東亞各國貿易額大幅成長,各國經濟相互依賴關係更加深化。其次,中國與東協占東亞各國的貿易比重均上升,以日本為例,東協貿易占比200027.7%提高201229.43%;中國貿易占比200024.36%提高201245.09%,顯示中國與東協經濟的持續發展,有利整體東亞區域的貿易成長。第三,東亞各國主要貿易產品均為機械、化學產品、礦物與鋼鐵等產品,顯示產業內貿易已成為貿易主流。

 

1  東亞各國貿易結構比重

 

2  東亞各國商品貿易結構

 

   分析結果顯示,所得與技術水準已不足以解釋東亞產業國際分工模式,因此本文採用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 Trade, IIT)理論重新檢視東亞國際分工模式。產業內貿易理論從規模經濟、產品差異性、國際投資等方面解釋貿易形成現象。該理論的發展歷程簡述如下:

   Verdoom(1960)發現「荷比盧經濟同盟」的國家,同時進出口相似的產品。這些國家的貿易大致集中在相同產業內而不是產業間GrubelLoyd1975年編寫「產業內貿易:差別化產品國際貿易的理論與度量」,這是最早關於產業內貿易理論的專書,說明即使兩國在生產條件或是資源稟賦上不存在比較優勢時,仍然會有貿易發生。年代末期Krugman(1979)Lancaster(1980)更加豐富產業內貿易的理論發展,他們認為生產面的規模經濟與需求面的產品差異化需求造成產業內貿易的形成。簡單地說,兩國之間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大致包括下列兩點:第一,異質產品生產能力愈強,兩國產業內貿易比重愈高;第二,消費水準和差距,消費水準愈高,異質產品需求就愈旺盛。同時,各國之間消費水準的差距愈小,相互需求異質產品的強度就愈大,兩國產業內貿易比重也愈高。

東亞產業分工VIIT東協市場內需成長供應鏈佈局產業內貿易製造業機會服務業投資技術轉移區域經濟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