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亞洲政經瞭望】東協重點產業和中國產業分工模式研析

 

台經月刊

 

【亞洲政經瞭望】東協重點產業和中國產業分工模式研析

賴宜廷  (2016/05/20)    《台經月刊第39卷第5期》

   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後,衝擊各國經濟成長表現,先進國家首當其衝。由於東協為內需型經濟,其經濟依賴對外貿易程度較小,連帶減緩金融海嘯使其經濟成長動能減緩之負向衝擊2009年東協經濟成長率仍為正成長,且近年東協經濟成長穩健,經濟成長率多維持5%左右,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僅次於中國(附圖)。

 

   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成長率

 

   因此,本文將研究焦點鎖定在近來東協提振的重點產業鏈(汽車及塑膠產業鏈),研究國家範疇定為東協七國(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緬甸),計算20102014年中國出口至東協七國各產業鏈上、中、下游貿易專業化係數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1),探20102014年中國及東協在重點產業鏈跨國分工變化。

   最後,針對近年來中國及東協產業分工模式變化,進一步探討台灣在上述兩大產業鏈於東協市場的產業布局,提出參考方向與建議。

 

外人投資提升東協汽車零組件生產能力,帶動當地產業鏈崛起

   近年來東協與中國在汽車產業鏈分工模式變化,大多是因為外人投資促使當地該產業生產技術能力提升,造成當地產業鏈崛起。

   首先,在汽車產業鏈上游汽車零件製造業,由於日本車廠長期在泰國投資布局,使2011年日系車廠在泰國市占率高達八成,提升泰國汽車零組件的生產製造能力。泰國該產TSC指數2010-0.32轉變20140.63。由中國與東協七國於汽車產業鏈產業分工概況(1)可知,中國與泰國在汽車零件製造業分工模式,2010年的水平分工轉2014年泰國垂直分工,顯示近五年當地汽車零件製造業崛起。

 

1  中國與東協七國於汽車產業鏈產業分工概況

 

   相對泰國,馬來西亞屬汽車產業保護國家,其政府致力發展本土汽車產業,使2011年日系車廠於馬來西亞市占率僅三成,日系車廠在越南市占率亦僅四成,提供中國車企進入東南亞汽車市場契機。

   近來東南亞區域經濟整合趨勢形成,「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2010年元月正式實施,使中國與東協經貿關係日益緊密。另一方面,東協具廣大內需市場,經濟起飛亦造成中產階級崛起,增強消費者購買汽車能力及意願,使近年來中國車企積極與當地車廠合資以進入東協市場(2),提升馬來西亞及越南汽車零組件生產製造能力,使馬來西亞及越南和中國在汽車零件製造業分工模式,2010年的中國垂直分工轉變2014年的水平分工,即該產業2010年仰賴自中國進口,2014年馬來西亞及越南可出口汽車零組件至中國。

東協市場區域經濟整合汽車產業塑膠製造供應鏈分工產業投資策略中日競爭數位經濟台日合作節能車商機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