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高油價對國內經濟及產業的影響
張 睿 (2005/11/07)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1期》
眾多因素造成油價高居不下
國際原油價格自2003年中便一路向上攀升,至目前最新一期的平均報價為58.16美元/桶,共計在這段期間,其上漲幅度達117.35%。分析近來石油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如下:首先是全球石油市場的供需失衡。
就供給方面,今年夏天颶風多次侵襲墨西哥灣,造成墨西哥灣的煉油設備毀損嚴重,而導致石油供給出現問題,加上OPEC剩餘產能過低,都使得石油供給出現不穩定的情形,再來就是產油國政局不穩定。2005年8月初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德逝世,使油價一度飆漲到62美元/桶,另外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境內的石油生產設備常遭受到恐怖活動的攻擊,以及美國和伊朗間的緊張關係,皆會對油價造成波動。而需求方面,因新興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及印度,對石油的需求大增,都使原油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最後,人為的投機炒作也是促成此波油價無法回穩的因素。以下本文將探討高油價對我國整體經濟與產業兩方面作分析說明。
油價上漲對總體經濟之影響分析
我國的原油供應有99%必須仰賴進口,因此,一旦國際原油價格發生變動,則必然會對國內經濟景氣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一般而言,可從三個層面來看:當原油價格上升,將會造成成本負擔增加,進而影響總產出,獲利減少,廠商會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且油價的上漲亦會助長物價上漲,進而形成通膨壓力;另外,油價上漲對於消費者的消費意願亦會產生影響。因為汽機車油料的消費支出比重增加,將會對其他消費支出產生排擠效果,因而抑制對其他消費的支出,最後使得消費需求減少,綜合起來勢必會全面影響國內經濟。未來台灣的物價與失業率將會維持在一水準之上,民眾痛苦指數也會增加,因此如何來因應油價上漲而帶來對經濟的損害,將成為企業與政府當局一項重大的挑戰。
中研院經濟所梁啟源教授根據台灣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GEMT)的估算得出,國際油價若是上漲20%,將導致國內油價上升10%,物價上漲約0.48%(如表1),其中水電燃氣業的成本支出增加,並使經濟成長率下跌約0.27%(如表2)。
表1 國內油價上漲對2005年消費物價之影響
表2 國內油價變動對整體經濟成長之影響
由於能源相關產品占我國國內總生產值的三成左右,因此國內物價上漲的壓力自然無法避免。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近的資料顯示,若是國際原油價格上漲10%,則會使我國的GDP下降0.5%,且會造成國內物價指數上升0.37~ 0.39%。而經建會也提出相同的看法,以物價影響投入及產出來計算,約是1:25的比例,也就是說油價每上漲1%,消費者物價指數則上漲0.04%。不過和前兩次石油危機時期相較,此次的油價上漲所造成的影響,對我國的經濟影響有限,這是由於近年來國內的產業結構已有明顯改變,石油相關產業占GDP的比重,已由過去37%降至近來的27%;使得用油成本的比重也較以往減少許多,這也使得我國對石油依存度已有下降的趨勢,自1980年的9.22%降到去年的4.3%。因此,國際油價上漲對國內經濟衝擊不大。
高油價、國內經濟影響、物價指數、產業衝擊、能源進口依賴、成本轉嫁、產業結構調整、政府因應措施、中小企業對策、替代能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