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科技為弩、研發為盾,談全球農業發展課題及跨領域創新研發趨勢
林維君 (2017/07/20) 《台經月刊第40卷第7期》
隨著全球氣候暖化、自然環境改變,各個產業受影響的層面亦不斷擴大,其中對於農業的衝擊更甚以往。在耕地面積有限而人口不斷攀升的今日,為持續生產糧食,並精進農業技術,科技研發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政府鼓勵與補助研發活動,更是推進研發創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全球農業發展重要課題
(一)氣候變遷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分別於1990、1995、2001、2007及2013年正式發表五次「氣候變遷評估報告」,各國莫不重視氣候變遷所導致的溫室效應與各種環境變化。其後於2014年3月由IPCC氣候變遷綜合報告「Summary for Policymakers」(決策者摘要),深信氣候變遷對多數區域農作物收成量的衝擊更勝以往,直接衝擊農業生產活動與產出,而極端氣候所造成的穀物與糧食價格上漲,更顯示極端氣候後續引發糧食或穀物產量銳減,致使其市場價格波動的敏感性更為明顯(IPCC, 2014)。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估計2030年後,氣候變遷將對所有區域的栽培業、畜牧業、漁業及林業生產都產生嚴重的影響。例如:持續的高溫導致作物呼吸作用增加,進而影響作物生理時序,亦促使畜禽動物發生熱緊迫,影響動物健康與繁殖性能。據FAO評估,氣溫每上升1℃,則糧食產量將減少10% (FAO, 2016)。
根據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之後十多年來的大量科學文獻,作為歸因於氣候變化明確的科學證據,針對自然系統、生態系統及人力與受管理的系統,以區域為尺度,繪製全球各區域歸因於氣候變遷的廣泛影響示意圖,大多數區域對於氣候變化受影響最深的是自然系統,許多陸地、淡水及海洋物種,已改變其地理分布範圍、季節活動、遷徙規律、族群豐富度及物種交互作用,然而,更多科學文獻指出,對於多個地區與多種作物的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影響是負面而非正面的(IPCC, 2014、附圖)。
附圖 IPCC對氣候變遷之第四次評估報告―全球各區域歸因於氣候變遷的廣泛影響
(二)人口增長
根據聯合國(2015)統計(附表),1950年全球人口總數約為26億,至1987年全球人口成長至50億,至1999年則達到60億,至2011年10月,全球人口已達70億人。全球人口分布,有60%(44億)生活在亞洲,16%(12億)生活在非洲,10%(7.38億)生活在歐洲,9%(6.34億)生活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其餘5%生活在北美洲(3.58億)和大洋洲(3,900萬)。
附表 全球人口分布區域與未來成長趨勢
FAO於2016年10月發布「2016年糧食與農業概況」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持續威脅糧食安全,且據FAO預測至2050年,糧食需求將以2006年的水平上至少增加60%,才能滿足全球90億人口的糧食需求(FAO, 2016)。
智慧農業、氣候變遷、農業科技研發、友善環境農業、大數據分析、產銷履歷、食品安全管理、節水灌溉、數位農業、精準農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