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SNG】提升民眾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接受度之國際經驗分析
鄭貞怡、陳彥豪、馬雲亭、左峻德 (2014/08/07) 《台經月刊第37卷第8期》
碳捕獲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包括將因燃燒或氣化化石燃料而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Capture),經輸送(Transportation)後進行封存(Storage),通常會封存於地質儲存層中,例如:廢棄的油、氣田,或是鹽水層;另外,二氧化碳再利用也是考慮的封存方式之一,目前該技術在國際間已發展至成熟階段,現正進入大規模的示範計畫。雖然CCS的提倡者,如政府或產業等,認為CCS是主要的低碳能源之一(Reiner, 2008),全球碳捕存協會(GCCSI)亦提倡應將CCS視為可應用於電廠與工業部門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選項之一(Ashworth P. et al., 2013)。然而實際上,CCS的普遍認知度仍然很低,不管是對於一般民眾,甚至是可能會影響CCS計畫執行的利害關係人而言,CCS目前仍是較不熟悉且具潛在爭議性的技術。
根據國際間各國推展或已建置碳捕獲與封存先導或示範計畫的經驗,地方、區域或國家政府於計畫全程的共同支持與參與以建立適當的外在環境,是計畫成功執行的先決條件(David Buysse et al., 2012)。從國際推動CCS計畫失敗的案例來看,2006年荷蘭的Barendrecht計畫,即使中央政府已經證明計畫的安全性,並支持計畫的執行,地方對於計畫的存在卻感到負擔,且公司與地方互動的程度不如預期,在缺乏地方政府與民眾的支持下,計畫因此停擺 (Suzanne Brunsting et al., 2011; Michael Weston et al., 2014),可見民眾接受度對於計畫成功推動的重要性。
國際提升民眾CCS接受度案例分析
(一)荷蘭ROAD計畫
位於荷蘭的鹿特丹碳捕獲與封存示範計畫(Rotterdam Opslag and Afvang Demonstratieproject, ROAD)是世界上最大的整合型CCS示範計畫,該計畫主要的目的在於驗證大規模整合型CCS計畫的技術與經濟可行性。在開發民眾宣導計畫階段,ROAD從荷蘭的兩個陸上二氧化碳封存計畫因民眾接受度而取消的經驗體認到,民眾宣導以及利害關係人管理是CCS計畫成敗的關鍵。故雖然碳捕獲設備以及二氧化碳封存地點係位於遠離住宅區的地方,ROAD設定的宣導範圍仍囊括了大範圍的地方與區域利害關係人,並將地方民眾參與活動視為計畫推展要點。
ROAD的做法是將所有非技術議題組織成一個與技術部門平行的利害關係人管理(Stakeholder Management)部門,分別成立團隊致力於溝通及民眾參與、法規事務、取得計畫許可、資金募集與知識擴散等五大議題。經由整合利害關係人管理團隊於計畫中,使其強化為兼具組織多方觀點與跨功能的團隊,將技術為本的CCS計畫兼容並蓄非技術的觀點於決策中。其中,民眾宣導團隊負責確認溝通對象、策略、關鍵訊息、活動與素材;該團隊須承擔的責任、扮演的角色、執行程序以及與母公司或其他夥伴於溝通活動與素材製作的共同合作程序等,皆明訂於內部的溝通政策文件中。ROAD也利用計畫外的研究資源以深度了解相關利害關係團體對於CCS的看法。從ROAD的經驗來看,著重於地方與地區利害關係人可視為計畫執行的關鍵因素。
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碳中和、能源轉型、氣候變遷、民眾接受度、環境政策、綠色經濟、減碳技術、國際案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