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貿易爭端再起對於全球經濟與產業供應鏈之影響與轉變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貿易爭端再起對於全球經濟與產業供應鏈之影響與轉變

方俊德  (2019/01/09)    《台經月刊第42卷第1期》

自美國川普總統上台後,全球貿易爭端逐漸升溫,美國開啟全球貿易爭端加劇之因,表面上的理由除了是為解決龐大貿易赤字外,還有很大部分是針對中國,主要擔憂美國國力式微但中國逐漸崛起,特別是在智慧財產權與敏感性技術保護。根據2017年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特別301」報告指出,中國侵權行為普遍,竊取商業機密及網路盜版仿冒猖獗,且對外國高科技業者進入市場有強制技術轉移的要求。中國以市場換取技術,進而鼓勵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引發歐美已開發國家擔憂。

自2017年8月川普指示USTR對中國正式展開301調查以來,美中貿易之間的摩擦逐漸升溫。2018年以來,美國已針對中國約2,500億美元(第一波340億、第二波160億、第三波2,000億)的進口商品加徵10~25%不等之關稅,就課稅產品清單來看,加徵關稅商品高達6,842項,就產品別來看,前三大依序為機器及機械用具(645項、章節列號84)、有機化學品(693項、章節列號29)、電機設備及其零件(435項、章節列號85);就行業別來看,根據經濟部的分析報告指出(附注),以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業占22.1%最多、電力設備及配備業占13.0%次之、機械設備業占10.2%、家具業占9.8%、電子零組件業占9.1%、汽車及其零件業占7.0%等最多。

整體來看,2,500億美元清單不僅涵蓋了電機電氣設備和機械器具等高階製造業行業,很多低階製造業產品和消費品也位列其中。在前兩波的攻勢中,川普政府試圖讓美國消費者免受進口稅的直接影響,將關稅主要集中在工業產品上,而非在商場或透過亞馬遜就可以購買到的產品。然就第三波的制裁清單內容來看,所涵蓋的項目範圍擴大,除了機械、電機與車輛設備零組件外,新增食品類、化學類、紡織類與雜項類產品。根據美國2017年自中國進口資料統計,清單中電機電氣設備和機械器具兩個行業從中國進口約900億美元,所占比重約45%。顯示,中國的高階製造業仍然是美國打擊的主要目標。在中國方面,雖然中國當局也隨即做出反擊,但由於雙方貿易規模差異較大,中方僅對1,1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5~25%不等之關稅,課徵商品清單主要集中於農產品、水產品、礦物燃料、銅及鋁廢碎料、運輸設備等。

儘管美中雙方領導人在G20高峰會後進行會談,原本預定2019年年初提高的2,000億美元商品加徵10%關稅為25%也暫緩增加。不過,美方會後聲明也有提及,如果90天內無法達成協議,仍會繼續對2,000億美元進口商品施行25%關稅。由於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規模,在2017年達到3,750億美元,2018年1~9月累積貿易逆差3,014億美元,較2017年同期成長9.9%,美中貿易逆差不減反增。顯示除非中方進一步承諾且實質加大開放市場,否則短期內美中貿易戰恐難以消弭,貿易戰有長期化發展的傾向,增加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儘管最終貿易戰都有落幕的一天,但在此同時,關稅與貿易障礙使得物價波動加劇、就業受損、金融市場動盪,企業獲利與經濟成長下降等,已是不爭的事實。

美中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國際貿易關稅衝擊全球經濟投資環境產業轉移台商回流關稅壁壘貿易談判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