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瞭望】國際行銷戰略演進對我國品牌企業的啟發
王欣瑜 (2023/06/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6期》
隨著科技持續進步與突破,現今企業所面臨的競爭較以往更激烈,成功的企業除掌握技術、科技、全球化等能力外,更重要的是掌握核心顧客,建立信賴關係,除了應用STP、行銷組合4P等理論作為企業規劃行銷策略所遵行的準則外,培養以人為本的企業行銷思惟、建立品牌價值日趨重要。國內品牌企業應透過數位工具輔助,及早進行行銷策略轉型,讓核心顧客在選擇產品或服務時都能將企業作為可信賴、喜歡的品牌。
台灣早期產業發展以製造業代工為主軸,在1960、1970年代以出口擴張作為台灣經濟發展之動能。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升級,朝向生產高附加價值的科技產品,台灣企業逐漸成為全球經貿分工的成員之一。
然而技術進步,使現今企業所面臨的競爭較以往更激烈,競爭者從產品規格、品質、價格等各個層面展開攻勢,要在產品/服務上創造差異化愈來愈困難;而消費者更能輕易地從網路上尋找同性質產品進行比較,都給許多企業形成壓力。對此,建立品牌成為我國企業發展獨特企業價值並與其他競爭者創造差異化的方法之一。
因此,本文希冀能透過觀察總體環境變化與行銷策略理論模型發展,了解國際行銷戰略演進與其思維轉變的過程,作為我國品牌企業在實務上執行品牌行銷策略的啟發。
隨著市場外在環境變化,消費者除了講求產品或價格的實際面之外,還會開始考量對品牌價值認同與否。過往的STP理論、行銷組合4P等做法依然是企業不可或缺的行銷策略,但也更不能忽視消費者心理的情感元素。
行銷策略理論模型發展歷程
行銷是確認人類與社會的需求並研究如何滿足這些需求,即「發現還沒被滿足的需求,並且滿足它」。每當總體經濟環境轉變,行銷內涵隨之改變,尤其是科技技術的進步,如工業革命、電腦發明所帶來的資訊大爆炸、行動社群媒體等,除提升企業的生產技術外,更改變企業與消費者互動的方式,從而帶動行銷內涵轉變,從起初的產品導向到消費者導向、再轉變成現今以人為本的價值導向,企業創造獲利的同時,亦追求對社會責任的平衡。
國際行銷戰略、品牌價值、數位工具、行銷策略、消費者心理、全通路行銷、科技應用、核心顧客、社群媒體、數據分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