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先進國家經濟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逐漸走弱之際,新興經濟體由於經過市場結構改革,經濟體質逐漸改善,尤其2000年以後,整體的經濟成長較先進國家更為快速。世界經濟是否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世界經濟成長主力是否正從先進國家轉移至中國和其他大型新興經濟體?展望今後的新興市場經濟能否永續成長,成為支撐世界經濟成長的另一個引擎?都是吾人關心的課題。
新興經濟體是目前對開發中國家較婉轉的稱呼,過去曾經在1990年代初期經歷類似目前的景氣,隨後發生一連串的金融危機,包括1994年底的墨西哥、1997年的東亞、1998年的俄羅斯、1999年的巴西、2000年的土耳其、2001年的阿根廷以及2002年的委內瑞拉。不過經過經濟改造和國際貨幣基金的金援,新興經濟體的力量逐年增加。從2003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GDP成長35%,先進國家的GDP僅成長10%。根據IMF的估計,在1990年代,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成長已開始超越先進國家,2000年以後,成長的差距逐年擴大,2007年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約為先進國家的四倍。
又以市場匯率計算,新興經濟體的GDP約占世界GDP的30%,若以購買力評價計算則超過世界GDP的一半。因此就市場匯率計算,世界GDP的成長有一半是新興經濟體的貢獻。新興經濟體的出口金額占世界總出口的45%;消費占世界能源的一半以上;在過去五年約占石油需求增加的五分之四;更擁有全球外匯存底的75%。數年來亞洲新興經濟體對全球GDP成長的貢獻都高過美國,足以顯現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力量正逐漸壯大。
究竟當前新興經濟體的景氣可以永續嗎?根據Goldman Sachs的一份報告指出,從本益比、資產價格、經常帳赤字、利潤等指標觀察,許多泡沫即將破滅的常見徵兆在時下的新興市場中尚未見到。儘管如此,所有新興經濟體也不能同樣看待,需要很謹慎地辨別個別國家的差異。經濟學人針對15個較大型新興經濟體潛在經濟風險,根據經常帳餘額、預算赤字、信用成長、以及通貨膨脹等四項指標,進行排名。風險最高的經濟體,依序為印度、土耳其及匈牙利,都具有經常帳赤字,以及相對較高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的特徵。經常帳赤字的經濟體對於突發的資本外流,受到不利的影響最大。像印度這樣的經濟體,通貨膨脹率和信用成長已經很高,且預算赤字大,若經濟走弱,則政府採行寬鬆貨幣政策和擴張性財政政策的空間就很有限。
資本流入的性質也很重要。外國人直接投資遠較投機性資金的流入更為安全。據估計,2007年印度的資本流入絕大部分屬於金融投資,其中大多數進入股市投資。印度若不能稍作調整,將有步入非理性繁榮的疑慮。中國的經濟因為預算赤字小、經常帳餘額和外匯存底龐大,看起來風險較低。俄羅斯的信用成長驚人,最近一年的成長率高達55%,但因高油價的關係,擁有龐大的經常帳餘額和預算盈餘足以降低經濟風險。巴西則因最近五年來物價維持穩定,以致經常帳餘額從過去30年大多赤字的情況轉為盈餘,經濟風險稍優於印度。新興的歐洲經濟體較不樂觀,經常帳赤字擴大、通貨膨脹率增高、銀行信用成長暴增、房地產泡沫化。尤其是波羅的海國家,拉脫維亞經常帳赤字占GDP的24%,13%的通貨膨脹率,房地產價格年增60%,顯然經濟處於嚴重過熱狀況。但因其貨幣釘住歐元,無法提高利率。愛沙尼亞、立陶宛、保加利亞及羅馬尼亞的經常帳赤字也都超過GDP的12%。泰國、馬來西亞、台灣及南韓的經濟風險則排名較優。
新興經濟體目前最迫切的威脅是來自美國經濟衰退的衝擊。新興經濟體2007年對美國的出口已顯著地放慢,但其GDP成長由強勁的內需和對其他地區的出口來支撐。若出口至美國更為減緩,許多政府因為預算赤字不大,尚可透過擴大公共支出來支撐內需。然而,美國經濟的弱勢是否可由新興經濟體的力量加以抵銷?若新興市場的景氣可以抵銷美國經濟的弱勢,則會帶給世界經濟一些信心。的確,美國經濟成長稍微趨緩,若能迫使新興經濟體的政府將成長的主力從出口轉變成消費,使能永續成長,確實有助於未來的長期發展。但新興市場能否順利擴大內需,似乎不太確定,這也是對未來經濟表現的疑慮所在。
整體而言,新興經濟體對中國的出口高於對美國的出口。這解釋了2007年美國進口減緩,但新興經濟體持續景氣的部分原因。只要中國經濟成長強勁,將會帶動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景氣。美國經濟若步入衰退,新興經濟體雖不能完全抵銷美國經濟的弱勢,但新興經濟體仍有助於維持世界經濟持續成長,不過世界經濟的平均成長將趨緩。
若美國經濟衰退的話,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又如何?中國的出口占GDP的40%以上,一旦美國經濟下挫,導致中國出口下滑,將導致產能大量過剩,利潤和投資下滑。根據經濟學人最新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的淨出口估計約貢獻GDP成長的三成。即使沒有對外部門的拉升,GDP成長仍可達到9%,相當可觀。若中國出口減弱,迫使政府擴大內需,將有助於經濟的平衡發展,讓長期成長更為永續。
不過,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最大隱憂是經濟過熱和通膨失去控制。2006年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僅上漲1.9%,2007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攀升,至8月上漲6.5%,11月再上漲至6.9%,創10年新高紀錄。但通膨並不像1988年及1994年暴漲25%以上那樣的危險,也不像以前是由超額需求所引發經濟過熱的徵兆,而完全是供給面出了問題引起糧價的上漲所致。11月分物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是食品價格漲幅達到18.2%,非食品價格僅上漲1.4%。因為不是由超額需求引起的,所以中國人民銀行即使提高利率也很難解決這項難題。所以,中國政府在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累積龐大的外匯存底,又嚴格管控人民幣的升值幅度的情況下,如何讓信用不致過度膨脹,通膨不致惡化,以免危害到經濟成長,將關係到新興經濟體未來的成長至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