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以曼谷BCG目標達成區域內婦女經濟賦權
林廷育 (2023/02/05) 《台經月刊第46卷第2期》
2022年泰國所提出之BCG模式涉及議題十分廣泛,而女性為經濟實際參與者但常被低估影響力,因此BCG的實踐需透過多元群體的參與及合作,以達到性別平等參與及共融。據此,菲律賓強調非正式經濟以及女性的家庭照顧責任;澳洲關注疫情期間女性前線醫護及教育人員;秘魯則是希望能增加婦女於非傳統領域的討論;美國亦強調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對APEC、全球經濟及女性經濟參與等衝擊,我國則指出氣候變遷和疫情對女性帶來不對等的影響,並呼應年度主題BCG經濟。
1995年成立WTO的馬拉喀什建立世界貿易組織協定提到:「貿易與經濟的表現將提升生活水平、確保全面就業以及大規模且穩定的實質收入增長、擴大商品與服務貿易的生產,同時以永續發展的目標使用世界上資源、尋求環境保護與保育,並以符合會員需求與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前提下實現此目標」。此目標展現了自由經濟政策對於國際貿易的政策假說,即貿易將促進經濟成長進而解決社會與環境等問題,而性別平等議題亦為實踐貿易政策後的效果之一。由於貿易政策屬於總體經濟政策的一環,其政策內容是性別中立(gender neutral)。
事實上,所有貿易政策本身並不會把性別當成一要素做決策,相關決策主要考量的是國內產業結構及個別競爭優勢,至於男女在經濟與社會因不同角色與地位所遭遇的差別待遇,並非貿易政策處理的事務(注1)。然而,有人質疑自由貿易對於解決環境與社會議題的政策假說,並主張性別中立的貿易政策,即使是不帶入性別觀點的調降關稅或採取非關稅措施,對於男性與女性的經濟參與依然會造成不同效果(注2)。且不同部門間的勞動力需求、產業競爭、技術革新以及歧視性貿易措施型態的轉變,會影響個別產業的國際貿易與競爭狀況,進而影響企業經營者之經營環境和員工的勞動條件(注3)。因此,即使貿易政策沒有涉入性別觀點與偏好,仍可能直接影響女性勞動力參與和女性領導企業的經商環境。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所有國家若能共同促進性別平等,到了2025年全球GDP將可增加12萬億美元(注4)。
既有的性別不平等結構使女性在面對氣候危機時,經常陷入高度的脆弱性,因此2022年的PPWE會議強調關注女性經濟賦權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女性來自多元背景和群體,故必須加強多元性及包容性的領導力,並達到有意義的改變。
BCG經濟、女性經濟賦權、APEC倡議、氣候變遷、包容性成長、非正式經濟、社會包容、循環經濟、性別平等、數位技能培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