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政經瞭望】中國的能源政策與經濟發展
崔大滬(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2008/02/11) 《台經月刊第31卷第2期》
中國近期能源政策出檯背景
近年來,中國相繼出檯和發表了《中國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等一系列重要的能源政策和相關文件,重修和實施了《節約能源法》,並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也將能源擺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次提出了要建設生態文明。這些舉措清楚地向世人揭示了中國能源政策正處在重大轉變中。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其能源政策的重大轉變有著深刻的背景。隨著經濟的快速崛起,中國能源現存保有儲量、能源結構、能源轉換方式和運行機制等,對經濟現代化形成了重大挑戰。
(一)資源約束突出
中國能源在資源上面臨著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的表現在三個方面:(1)礦物能源緊缺,中國煤炭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11%,但石油儲量僅占2%左右,人均能源占有量較低,人均石油、天然氣分別為世界的6.8%、6.0%。(2)石油可採年限遠低於世界平均水準,目前可採儲備年限只有15年。(3)能源供需矛盾突出。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6的資料,世界2005年的能源消耗增量中,中國占比超過了50%。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費增速,傳統能源儲量不足的問題將會愈加突出,能源供給構成中長期內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
(二)能源效率低而能耗大
例如,中國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費占比約為71%,但煤炭利用效率很低:(1)採收率低(30%左右);(2)直接燃燒原煤的比重大(70%多),入洗率低(20%左右);(3)綜合利用率低,有效成分和伴生礦產未能利用,噸煤產值只相當於先進工業國家的1/3~1/5。再如,中國煉油廠平均綜合能耗為國外的1.3~1.5倍,乙稀裝置為國外的1.6倍。總體而言,由於能源技術裝備水準低和管理水準相對落後,導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耗能產品能耗高於主要能源消費國家平均水準,目前每百萬美元能耗,中國是世界平均水準的3.1倍,是經合組織國家和地區的4.3倍,更是日本的8倍,進而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需矛盾。
(三)粗放型經濟加劇了資源“瓶頸”約束
在國際產業轉移中,發達國家資源性、高耗能行業大量移向中國,目前中國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而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業的能源消費就占其70%以上,而它們的單位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準高40%左右。
(四)環境壓力加大
煤炭是中國的主要能源,燃煤引起環境汙染加重,加之迅速發展的汽車導致尾氣排放大幅增加, 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比2001年上升33.2%。已占世界的10%以上,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排放國。因空氣汙染,使國民經濟損失1~2個百分點,同時也帶給生態環境更大的壓力。
能源轉型、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經濟結構調整、碳排放減量、國際合作、清潔能源、產業升級、能源政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