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台經月刊|【專題探索】美中貿易戰下台灣經貿的挑戰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美中貿易戰下台灣經貿的挑戰

彭思遠  (2020/01/09)    《台經月刊第43卷第1期》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結果超乎所有人預料,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企業家川(Donald John Trump)當選45任總統,正如各界最壞的擔憂,川普上任後積極實踐「美國優先」、「公平貿易」、「反制中國」、「退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PP)等保護主義的外貿政策,其中又以對中國所採取的強硬貿易制裁手段影響層面最大,在全球貿易市場中投入震撼彈。中國則不甘示弱的反擊,讓全球前兩大經濟國家的貿易戰爭愈演愈烈,甚至從商品貿易延伸至服務勞動、產業發展、貨幣、智慧財產權、科技等領域,不僅衝擊全球貿易,且正在打破過去國際政治經濟版圖。「國際貿易」為台灣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引擎,美國及中國又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國家,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影響不容小覷,未來如何發展?台灣如何因應?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美中貿易戰的核心

回顧歷史,過去幾次的「貿易戰」都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的衝擊1894年「鴉片戰爭」是壓倒清朝的最後一根稻草,大多數人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1839年)是引發戰爭的關鍵,但若更深入思考,其實背後是「經濟的競爭」。英國在歷經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成「日不落帝國」,號稱只要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英國的殖民地和貿易。面對態度始終高高在上中國清朝的刻意抵制,歐洲各國早就不滿,就算沒有鴉片,這些當時的海上強權還是會找其他藉口打開中國的大門。

1980年代的日本,透過強勢的製造業生產以及政策支持的出口導向經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工業實力達到巔峰,半導體、高階機械設備、先進材料等工業獨步全球,甚至已經威脅到美國經濟地位。為此美國以日本市場「結構性封閉」及美日貿易失衡為由,總共向日本發起24301條款》(附注)案件調查,迫使日本做出讓步和妥協,自願限制出口、開放市場和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等,被認為是日本拱手讓出工業全球第一的主要因素,日本經濟也因此受到嚴重的打擊,從此進入「失落20年」。

時過境遷,觀察近期美中貿易戰的發展(附表),雖然是以商品貿易作為主戰場,但其實不難發現美國最關注的焦點是智慧財產、科技產業、領先技術等領域的競爭,更多次點名「中國製2025」等政策,強調中國利用國家力量創造企業優勢,並強迫將技術及智慧財產權移轉至中國,這些不公平的移轉嚴重損害美國經濟。換言之,美中貿易戰的核心議題其實還是「經濟」,也就是經濟實力的競備賽,貿易戰爭的本質沒變,只是外貌不一樣。

 

   美中貿易戰重大事件
 

 

未來可能發展

觀察美中貿易戰的發展歷程,未來發展或可分為三個層面思考。

(一)川普的策略

不可諱言,川普的首要目標就是連任,其激進的言論與作風,就是為了討好民意,在眾議院民主黨對川普總統發起彈劾案之後,美國各家民調機構的調查指出,川普的支持度落38~41%,同時民調也都指出川普的支持者仍是藍領階級的白人為主,這些人也是支持川普2016年雖然總票數輸給對手希拉300萬票,但受益於「選舉人團」制度,最後能順利入主白宮的主要基本盤。顯然地,目前川普政府激進的言論與作風雖然引起許多人的反感,甚至啟動彈劾調查,但川粉的支持度並未流失。

美中貿易戰台灣經濟出口市場產業轉型全球供應鏈台商回流新興製造業數位經濟區域經濟整合CPTPP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