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中國“十一五”規劃的經濟戰略與遠景
胡雲華(作者為上海浦東行政學院經濟教研室助理研究員) (2005/10/05) 《台經月刊第28卷第10期》
“十一五”規劃的背景與基礎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一系列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運作措施的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目前中國經濟成長已經穩定地進入新一輪上升期,根據國家發改委調查報告預測,“十五”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速將超過“九五”時期8.3%的水準,2005年每人平均GDP可能達到1,400美元(注1)。然而,未來5至15年,由於現階段中國經濟成長的方式,以及經濟管理手段尚須進一步調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仍然相當嚴峻,能否妥善應對,將決定其發展的基本走勢。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源和環境壓力日益加劇
這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面臨的最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經濟總量顯著擴大,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這些都帶來發展空間擴大的新機遇,也勢必加大對資源的需求和消耗強度。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粗放型成長方式導致經濟運行成本上升,已經越來越難以為繼。據統計,2004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總貢獻是4.3%,但是卻消耗了全球30%的煤炭、27%的鋁材和40%的水泥(注2)。而且據國家發改委的初步測算,以能源為例,在考慮大力節約能源、優化經濟結構的前提下,到2020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將要達到3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22.2億噸、石油4.5億噸、天然氣2,000億立方米。僅為滿足中國國內煤炭需求來看,就面臨儲量不足、生產能力不足、運輸能力不足和環境容量不足四大壓力。煤炭生產要達到22.2億噸,需要精查儲量1,250多億噸,而目前尚未利用的精查儲量僅為600億噸;需要新增煤炭生產能力10億噸,這意味著今後要建設百萬噸級的大型煤礦1,000個,才能接近美國目前的產煤總量;按中國現有的煤炭資源的布局情況,還需要再建七條大秦線以及相應的港口(注3)。因此,中國經濟成長速度雖然較快,但成長品質和效率卻始終處於一個較低的水準狀態。
(二)改革發展困境中的體制性根源日益突顯
中國經濟成長品質低的深層次原因在於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以及政府對經濟運行的強力干預,主要表現為:(1)資體制改革滯後,尤其是國有企業的市場化程度有限,不利於通過市場機制提高投資的經濟效益;(2)金融體制不健全,金融數據失真,不利於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體系改革的深化;(3)財政稅收體制不規範,不利於消除政府過多干預經濟的內在動因;(4)環境和資源的使用成本過低,社會軟約束有限,難以形成相應的節約資源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容易導致低水準擴張與重複;(5)缺乏規範、長效的土地資源配置管理制度,容易引發盲目投資。
十一五規劃、科學發展觀、中國經濟戰略、城市化、資源約束、產業結構優化、和諧社會、再生經濟、高新技術、區域協調發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