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觀點

 

公民與科技造就典範城市——哥本哈根的綠色奇蹟

永續學院編輯室  (2024/03/28)    《永續學院編輯室》

 
封面故事:哥本哈根的浮島公園計畫,使用當地的回收漂浮原料與經過 FSC 認證的永續木材,經過附近造船廠的傳統工藝製作而成,不管是在使用功能上、原料上還是生產上皆考量了環境與人類的關係。資料來源https://www.everydayobject.us/the-copenhagen-islands-project/

勇於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挑戰的未來城市——哥本哈根。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危機,單純追求碳中和已不足夠,我們必須更進一步,追求「氣候正效益」。哥本哈根透過推廣自行車文化、實施綠色能源轉型和建設綠色建築等創新方法,向全球展示了氣候行動的正面、積極態度,並成功地將這座城市轉型為世界上的綠色典範,這是一個令所有人振奮的故事。

全世界交出令人難堪的減碳成績單

在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國家、組織、企業都面臨了程度不等的壓力。不過,在面對相關挑戰時,消極地避免遭受法規制裁而採「最低標準」方式低空飛過,往往是比較常看到的態度。我們本以為可以靜觀其變,但在很多國家、企業仍尚未起步前,潮流卻又悄悄地更往前了一步。現在,氣候行動已不只要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這麼簡單,更多超前的企業已經在追求「氣候正效益」(Climate Positive)。

不久的將來,「氣候正效益」會成為超越碳中和的極積性目標,要求國家、組織、企業甚至活動者的溫室氣體移除量要大於排放量。對於那些仍未碳盤查、並展開減碳行動的企業,雖然未來的處境令人十分擔憂,不過這似乎是人類社會整體意識不足所造成的。因為問題不只是台灣,近年減排議題談得震天價響,但去年COP28仍大喇喇地宣布,2023年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2年增加1.1%,同時創下新的歷史紀錄。

緣此,永續學院編輯室幾經思索,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應該是我們共同願望,有誰願意生活在灰色的世界中?這是人性最自然的追求,而非單純的利益平衡。因此,這次編輯室不想直接切入類似「減碳」這樣生硬的話題,而是希望藉由一個值得敬佩的城市,重新反思我們的氣候行動是否具正面、積極的態度,也許這樣的介紹更能激起我們前進的動能。


最後,碳中和成為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氣候正效益」這個概念始於2009年,當時有三個組織包括:C40城市氣候領導小組、柯林頓氣候倡議和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在韓國首爾的C40城市氣候領導小組峰會上共同啟動了這個想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從「城市」的層面,推進淨碳負排放的發展。即便現在來看,這都是一個勇敢的夢想;「氣候正效益」不僅要抵消自身的碳排放,而且進一步移除額外的溫室氣體。

​目前實際能達成或接近負碳排(carbon negative)的國家不多。不過,布丹(Bhutan)和蘇里南(Suriname)被公認為是最接近這項目標的國家。可是,他們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成就,一方面是它們的都市化程度不高,一方面是由於豐富的森林資源形成為巨大的碳匯庫,吸收的二氧化碳量遠遠超過國民生產的排放量。換言之,他們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座真正能符合「氣候正效益」的城市,不過從澳洲的維多利亞港到巴西的聖保羅,從北歐的哥本哈根到亞洲的首爾,「氣候正效益」的種子正在各地萌芽生長,這項概念正落實到人口相對稠密的地區。這些城市展示了藉由創新策略和技術,超越傳統的碳中和目標,朝向真正減少全球碳足跡的崇高目標邁進。


哥本哈根的願景:從最宜居城市到世界第一個碳中和城市

哥本哈根的氣候行動是一段既鼓舞人心又深具啟發性的旅程。哥本哈根,座落於丹麥西蘭島東部,與瑞典的馬爾默隔著厄勒海峽相望,它既是丹麥首都、也是第一大城、第一大港。這座人口139萬的城市,在2008年被《Monocle》雜誌評選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並給予「最佳設計城市」的評價。

依據全球化與世界城市研究網絡(GaWC)2020年的分類,哥本哈根被劃分在Beta + 等級的城市,它既非擁抱先進科技的現代大都會,也沒有豐富的森林碳匯資源。但是,哥本哈根的政府與人民,卻透過他們的智慧和包容,為城市設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到2025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城市。

策略報告哥本哈根氣候正效應智慧城市綠色城市再生能源綠色交通能源轉型智慧建築綠色建築轉型正義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