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撰文的同時,史上最大、推力最強的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SpaceX星艦」(Starship)在德州成功試射,雖然重返大氣層時失聯,但咸信這只是馬斯克太空旅行夢想中的一個小插曲。「星艦計畫」的終極目標是為了實現火星殖民,月球探索、地球間快速運輸及太空旅遊,以及「星鏈計畫」的衛星部署,都是其整體計畫的一環。本文將概述全球太空產業及「星鏈計畫」發展策略,並探討台灣低軌衛星產業的優勢與風險,提供有志加入太空產業的企業參考。
一、從國家壟斷進入商業的太空
太空產業商業化的進程中,美國始終扮演著關鍵角色。近期SpaceX的「星艦」試射成功,則標誌著太空探索已進入全新的紀元。
美國自1958年建立NASA後,陸續通過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法案》及《商業太空發射法》,打開了私人企業參與太空計畫的大門。2004年的商業軌道運輸服務(COTS)計畫和2010年的商業載人太空發展計畫(CCDev),更進一步地推動了商業化進程。2015年《商業太空發射競爭力法案》的簽署,確立了商業化法律框架,開啟了全新的太空商業時代。
除了美國,歐洲近年也通過了ARTES 4.0計畫、Vega-C運載火箭和月光計畫等推動太空技術創新計劃。日本則實施《宇宙基本法》和《宇宙活動法》,加強太空技術的軍事應用,並計畫建立更多發射中心,發展小型衛星群和太空太陽能發電。
另一方面,中國自2007年起藉由政策支持民營企業參與航太領域,推動衛星發射和應用。長征火箭開始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商業發射服務,並拓展在遙感、導航和通信等領域的市場。跟隨著這一波太空商業熱潮,台灣也透過「福衛五號」和「福衛七號」等衛星項目、以及「Beyond 5G低軌通訊衛星計畫」,展現在太空產業中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