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新勞動型態,為商業服務業帶來勞動運用新模式,還是新挑戰?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林怡君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目錄
零工經濟、承攬契約、電傳勞動等新勞動型態,正在顛覆傳統的勞動關係。在疫情後,商業服務業出現了「受僱員工淨退出」的現象,這可能是因為疫情期間許多勞動者重新獲得了就業自主權,因此,疫情後的工作模式延續了符合個人期望的趨勢。然而,這些新型態帶來的無形成本和受僱者的風險,突顯了企業提高內外部團隊能力的重要性,另外,新勞動型態納入法規已經迫在眉睫,政府應保障勞工權益,以維護經濟與勞動權益的平衡。
數位經濟崛起,促成平台及零工經濟等新經濟模式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不僅改變了既有的產業樣貌,造就勞動市場的新發展趨勢,衍生包括零工經濟(gig economy,注1)、承攬契約(注2)、電傳勞動(注3)等新勞動型態,顛覆過往典型的勞動關係(Typical Employment)。其中,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提供彈性的工作時間或地點或職務內容、高自主性的全新態樣,對勞動者產生莫大吸引力,有些勞動者在固定正職工作之外加入平台,利用下班或休假時間兼職來增加收入;有些勞動者則是直接用接案方式維生,為失業者獲得工作、甚至能在退休後開啟事業第二春帶來更多機會,這樣的新態樣也讓部分企業漸漸透過平台委外派發工作,成為獲得補充人力的新來源管道,特別在COVID-19疫情後,尤其是從事技術門檻較低的外送服務勞動者,三年內暴增了三倍(注4),卻也產生相關勞動權益保障不足、職災事件頻傳,並衍生低薪、缺工等問題,尤其在勞動者就業心態轉變之下,追求工作與生活平衡之意識提升,求職者找工作不一定是要全職職務,致使典型勞動者流向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
零工經濟的崛起讓勞動者意識到傳統工作的長時間、彈性低、薪資不足等問題,使得傳統工作型態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勞動力轉向外送等非典型工作,導致業者面臨更嚴峻的勞工短缺問題。
新勞動型態為商業服務業帶來補充人力的新管道,還是助長離職潮?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調查,全體產業2023年釋出23.7萬個職缺中,有三成是來自商業服務業,與疫情前(2018年)相較,住宿及餐飲業職缺數增加了36.89%,職缺率也從2018年的3.68%,提高到2023年的4.30%,就職種別來看,住宿及餐飲業釋出最多職缺的職務為餐飲服務人員,占比達56.0%,職缺數較疫情前(2018年)增加了75.94%。此外,批發及零售業最缺銷售及展示工作人員(29.9%)、商業銷售代表(20.4%),亦分別較疫情前(2018年)增加了14.15%、5.14%,而運輸及倉儲業最缺的則是駕駛及有關工作人員(50.7%),較疫情前(2018年)增加了22.02%(表1、表2)。
表1 產業職缺概況
職缺狀況
產業
|
2018年
|
2023年
|
差異數
|
職缺數
(個)
|
職缺率
(%)
|
職缺數
(個)
|
職缺率
(%)
|
職缺數
變化率(%)
|
職缺率
差距(%)
|
工業及服務業
|
213,767
|
2.70
|
236,679
|
2.81
|
10.72
|
0.11
|
工業
|
94,048
|
2.74
|
97,164
|
2.78
|
3.31
|
0.04
|
製造業
|
79,910
|
2.77
|
74,018
|
2.55
|
-7.37
|
-0.22
|
服務業
|
119,719
|
2.67
|
139,515
|
2.83
|
16.54
|
0.16
|
批發及零售業
|
38,143
|
2.18
|
41,907
|
2.40
|
9.87
|
0.22
|
運輸及倉儲業
|
7,398
|
2.46
|
7,831
|
2.59
|
5.85
|
0.13
|
住宿及餐飲業
|
16,483
|
3.68
|
22,563
|
4.30
|
36.89
|
0.62
|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空缺概況)報告、本研究計算與整理(2023)。
表2 商業服務業職缺概況―按職種別分
單位:個;%
職缺狀況
產業
|
2018年
|
2023年
|
職缺數
|
占比
|
職缺數
|
占比
|
批發及零售業
|
38,143
|
100
|
41,907
|
100
|
主管及監督人員
|
288
|
0.8
|
564
|
1.3
|
專業人員
|
3,590
|
9.4
|
3,210
|
7.7
|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
12,244
|
32.1
|
12,965
|
30.9
|
商品銷售代表
|
7,482
|
19.6
|
8 541
|
20.4
|
事務支援人員
|
4,378
|
11.5
|
5,411
|
12.9
|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
11,969
|
31.4
|
13,295
|
31.7
|
銷售及展示工作人員
|
1, 915
|
31.2
|
12,528
|
29.9
|
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
5,387
|
14.1
|
5,720
|
13.6
|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
287
|
0.8
|
742
|
1.8
|
運輸及倉儲業
|
7,398
|
100
|
7,831
|
100
|
主管及監督人員
|
44
|
0.6
|
92
|
1.2
|
專業人員
|
186
|
2.5
|
216
|
2.8
|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
2,104
|
28.4
|
710
|
9.1
|
電機工程技術員
|
1,510
|
20.4
|
-
|
-
|
事務支援人員
|
1,266
|
17.1
|
1,594
|
20.4
|
生產、運輸及有關事務人員
|
826
|
11.2
|
770
|
9.8
|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
223
|
3.0
|
170
|
2.2
|
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
3,540
|
47.9
|
4,525
|
57.8
|
駕駛及有關工作人員
|
3,256
|
44.0
|
3,973
|
50.7
|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
35
|
0.5
|
524
|
6.7
|
住宿及餐飲業
|
16,483
|
100
|
22,563
|
100.0
|
主管及監督人員
|
14
|
0.1
|
282
|
1.2
|
專業人員
|
34
|
0.2
|
44
|
0.2
|
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
|
80
|
0.5
|
213
|
0.9
|
事務支援人員
|
368
|
2.2
|
957
|
4.2
|
服務及銷售工作人員
|
15,237
|
92.4
|
16,846
|
74.7
|
廚師
|
2,441
|
14.8
|
3,741
|
16.6
|
餐飲服務人員
|
7,175
|
43.5
|
12,624
|
56.0
|
銷售及展示人員
|
5,515
|
33.5
|
293
|
1.3
|
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
|
265
|
1.6
|
2,100
|
9.3
|
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
|
485
|
2.9
|
2,121
|
9.4
|
注:-表無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事業人力僱用狀況調查(空缺概況)報告、本研究計算與整理(2023)。
因應疫後消費市場的需求強勁反彈,但業者無論是主管及監督人員等高階職務,或事務支援人員、服務及銷售人員等中階職務,抑或是技藝有關工作人員、機械設備操作及組裝人員、基層技術工及勞力工等基礎勞動職務,都遭遇找不到人的困境,業者只好運用兼職人力來填補勞動需求缺口,特別是住宿及餐飲業運用兼職人力成長速度(21.36%)顯著大於整體受僱人員成長速度(1.28%),反映住宿及餐飲業近年來面臨缺工問題,且在基本工資連續七年調升而墊高成本壓力之下,希望透過穩定、福利等誘因來吸納全職人力,但未能達到成效(表3)。
表3 產業運用部分工時員工狀況
單位:人;%
項目
|
受僱員工人數
|
變化率
|
2018年
|
2023年
|
工業及服務業
|
總計
|
7,876,502
|
8,178,179
|
3.83
|
部分工時員工
|
366,433
|
385,792
|
5.28
|
(4.65)
|
(4.76)
|
-
|
批發及零售業
|
總計
|
1,688,796
|
1,705,117
|
0.97
|
部分工時員工
|
117,071
|
101,394
|
-13.39
|
(6.93)
|
(6.69)
|
-
|
運輸及倉儲業
|
總計
|
301,284
|
293,879
|
-2.46
|
部分工時員工
|
9,266
|
10,362
|
11.83
|
(3.08)
|
(3.22)
|
-
|
住宿及餐飲業
|
總計
|
491,789
|
498,077
|
1.28
|
部分工時員工
|
92,437
|
112,178
|
21.36
|
(18.80)
|
(19.77)
|
-
|
注︰1.( )內為部分工時員工占受僱員工人數比重。
2.-表無相關資訊。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薪資及生產力統計、本研究計算與整理(2023)。
商業服務業在疫情後職場出現「受僱員工淨退出」現象(附圖),工作機會變多了,但離職情況也變多了,這可能與疫情期間促使不少勞動者拿回就業自主權,讓勞動者紛紛選擇自己想要的工作型態有關。以餐飲業為例,在疫情期間出現「無薪假」、「減薪上班」,導致許多餐飲業員工被迫轉向外送平台尋求工作機會,但隨著疫情趨緩,餐飲業逐漸從疫情衝擊中復甦之時,業者驚覺無法再召回當初因疫情離開餐飲業的員工,很可能的原因便是這些當初被釋出的勞動者嚐到零工工作型態帶來的「甜頭」︰高彈性的工作態樣、高自由度的工時,加上多勞多得(注5),獲得的收入與付出的勞力呈正比等,自然降低重新回到餐飲業傳統勞動型態的意願。加上求職者開始省思餐飲業的收入穩定性、或就業安全性或未來發展性,餐飲業找不到人的情況可謂是雪上加霜,即便業者期望透過穩定排班、調高薪資、加碼福利等措施,來提高勞動者投入的誘因,但效果不彰。
附圖 產業受僱員工淨進入人次變化

資料來源:主計總處、本研究計算與繪製(2023)。
疫情促使餐飲業面臨史無前例的變革,導致業者不得不考量外送服務,也加速消費者外帶習慣的養成,外帶外送迅速成為餐飲新趨勢之一,即便在疫情之後,仍不少餐飲業者為了提高店家曝光度,吸納不同客群、開發新客源,持續與一個或多個餐飲外送平台合作。透過外送平台完成點餐、接單與配送服務,或是導入或是自建點餐外送系統,再委由第三方物流人員配送,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在此期間有效協助業者提供快速且便利的餐點外送服務,降低業者在疫情期間無法提供內用的衝擊,也協助其在疫情後維持外送這一項營運業務;新勞動型態讓雇主獲得快速填補臨時勞動需求,也是讓勞動者獲得工作機會,特別是不需要技術門檻的零工工作態樣。
換言之,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的發展,讓勞動者意識到部分傳統勞動型態工時長、彈性低、薪資低等相對不佳的勞動條件,致使傳統勞動態樣的魅力下滑,推動部分勞動力從正職等典型勞動型態轉移到外送等非典工作態樣,反而讓業者缺工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零工經濟的興起吸引雇主和勞動者,雇主靈活運用不同勞動模式,但忽略人力資源選擇可能影響品質和效率;勞動者享有自主權,但可能陷入高風險、低保障就業,轉嫁成本給政府和納稅人,增加社會救助負擔等費用。
新勞動型態:商業服務業的職業魅力或隱藏成本?
整體趨勢來看,全職工作仍是就業主流,但是這樣的模式正在改變,疫情期間讓大部分的勞動者首度體會包括居家或遠距上班、時間自主等工作模式,逐步提高勞動者對於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勞動意識,進而選擇能夠擁有自主性、彈性、控制權的工作態樣,而當企業持續面臨缺工、勞動成本上升等挑戰之時,就可能會轉而僱用更多的部分工時人員、零工經濟工作者等來填補勞動需求缺口,並促使企業在未來主動或被動減少提供正職工作機會,改依專案、依任務或依時數來重組工作項目,藉此取得成本較低、僱用彈性,甚至可能是效率較高的勞動者。
就商業服務業雇主而言,零工經濟工作者運用還是以低技術、臨時性職務為主,包括駕駛機動車輛快遞文件或物品、在倉庫及類似場所搬運或分類或包裝、從事保持場所內部與固定設備清潔等工作,以節省正式聘僱人員的勞動成本;這些零工經濟工作者只是臨時工、用完即棄的勞動力,相對於隨傳隨到的正職員工,企業無法保證其整體產出品質,也無法釐清這些零工經濟工作者的責任歸屬,當然也無法進行企業的人才永續規劃,並透過這些外部的人力來傳承產業知識與企業文化。
而對這類型的零工經濟工作者來說,其工作機會來自於企業急迫解決現有人手不足問題,或是滿足企業對彈性提供即時性勞動力的需求,多數工作者從事的是微型工作、創造性與技術性不高、工作內容單一化的工作,且這類型工作也缺乏進一步職業訓練的機會,是個100%可被替代、無法累積專業的工作,勞動者無法從中學習,無法累積專業能力與個人資產,當短期勞動結束後,該工作者可能成為企業「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勞動力。而這些勞動者即便想退出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由於原本也多屬於傳統的低技術勞動者,回到傳統勞動市場恐怕也只能擔任基礎的低薪職務,甚至產生轉業困難而導致長期失業、被迫退出勞動市場的情況,就如同104人力銀行(2023)調查,外送員月薪中位數新台幣3.6萬元,低於全體63大產業薪資中位數4萬元,外送員薪資水準屬於薪資後段班(注6),並未必能從零工經濟的新機會中創造多重收入來源並改善薪資水準,脫離傳統勞動型態中所謂的「壞工作」。
此外,由於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未如同受僱勞工一樣獲得社會安全網的保障,對企業來說降低了僱用成本,對零工經濟工作者而言,特別是從事低階、瑣碎零工工作的低技術工作者,保有彈性、自由的背後其實是放棄了基本的勞工權益,其必須面對工作不穩定、沒有可預測的未來性、隨時都可能被替代的不安全感等風險,若產生病痛、甚至職業災害所衍生的社會救助或其他費用支出,反而必須由政府和全體納稅人共同承擔。
換言之,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的發展,讓雇主與勞動者只看到一個迷人的職業態樣;雇主可以善用傳統勞動型態與新勞動型態來回應市場需求,卻忽略選擇不正確的人力資源可能影響了整體的生產品質,或是干擾既有勞動運作機制的生產效率;勞動者選擇新勞動型態後便可以「做自己的老闆」,自己決定甚麼時候工作,自己決定接多少案子、賺多少錢,事實上反而是將勞動者推向一個高風險、低保障的就業處境,利用自由、彈性掩飾被破壞的傳統安全網,甚至悄悄削弱原本的協調機制……,最後可能還會將成本轉嫁到政府和納稅人身上,由全體人民來承擔更多的保險、社會救助等費用。
新勞動型態的影響日益顯著,強調企業需善用內外部團隊能力並加速法規整合
根據Upwork最新的「2023年自由工作者展望」(Freelance Forward 2023)報告,自由工作者對勞動力的影響愈來愈大,主要是愈來愈多專業人士尋求傳統朝九晚五工作模式的替代方案,來支持自身對工作獲得更大的彈性、自主權和控制權(greater flexibility, autonomy, and control of their careers);此報告並提到,具備專業知識的自由工作不斷發展,使得自由工作的未來一片光明;受訪者對個人職涯發展(80%)、個人收入和薪資成長(76%)、未來工作機會(74%)以及個人發展(74%)持極樂觀的態度(overwhelmingly optimistic);而當被問及未來時,有85%受訪者表示自由工作的最佳日子即將到來(the best days for freelancing are ahead,注7)。Uber Eats發表「2023 Uber Eats經濟影響力報告」也提到,70%外送合作夥伴表示「時間彈性」是其決定與Uber Eats合作的最重要原因,另亦有近七成(68%)的Uber Eats外送合作夥伴表示,他們很享受目前自己當老闆的身分(注8)。
從國內外調查報告來看,在零工經濟已散播到中產階級、白領、專業領域的發展趨勢之下,未來將會有更多工作者加入非全職職務的新勞動型態人力市場,企業也將體認到未來不僅從傳統勞動市場來取得勞動力,亦可能在新勞動型態人力市場中搜尋到所需要的勞動力,雖然國內零工經濟新勞動型態的發展仍處在逐漸累積力道階段,不過這些年來慢慢曝露了勞動市場政策與相關規範的不足,包括零工經濟工作者的身分認定、與平台之間屬於僱傭關係或承攬關係,以及勞動法規修正的相關辯論等,也發現業者尚未做好迎接零工經濟勞動新形態的準備,包括協助其快速上手、有效工作。
面對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勞資關係與勞動態樣,對商業服務業業者與零工經濟工作者都帶來了新的課題與挑戰;對商業服務業業者而言,組織跨領域團隊的經驗微乎其微,同時依靠企業內外部人力與人才來執行專案或任務之狀況較為少見,企業必須建置正職員工與零工經濟工作者一起完成公司重要專案或任務的工作環境,也必須意識到自身除了打造雇主品牌吸引求職者青睞之外,還必須形塑良好的「客戶形象」,因為零工經濟工作者通常不與任何一家企業建立固定關係,企業必須設法成為零工經濟工作者想要提供服務的對象,並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儲備專屬人力市場,才能在每個工作的不同流程階段,精準運用內部團隊與外部人才或人力。
對高技能零工經濟工作者來說,其能透過自身的技能優勢,建構彈性、自由、高薪的多職人生,只要能夠持續掌握自身事業的核心價值,打造自身專屬的獨立品牌,就有機會真正創造興趣與工作兼顧的人生;而對低技能零工經濟工作者來說,無論在傳統僱傭模式或新勞動型態中,從事的可能都是技能需求量少、薪資低、容易被機器自動化取代的工作,投入零工經濟的目的之一可能是這個勞動新型態讓他們能夠控制工作時間和工作量,但並無法保證讓他們逃脫低薪資、工作不穩定、沒有未來性或是相對不受尊重的工作,明確的劃分「勞動者權益」與「工作自主性」反而使這些零工經濟工作者更孤立無援。
以外送平台的餐飲外送人員為例,外送平台約在2012~2014年進入台灣,時至今日都還沒有一套專門控管外送平台的法令,消費爭議不斷,平台持續提高對店家抽成,外送員被片面砍薪、惡意停權等問題,目前都尚未獲得解決;截至目前為止,政府僅透過行政規則強化對外送平台外送員的保護,平台業者也組成「社團法人台灣協作暨共享經濟協會」,透過自律公約來提供平台消費者與外送員相關保障,外送員也於2019年11月成立「全國外送產業工會」,匯集外送員力量,針對自身權益提出訴求;不過,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陳昱安接受作者訪談時提到(注9),目前外送人員主要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加入職業工會進行勞健保投保,然而根據產業工會調查,全台大約13~15萬名外送人員中僅有不到一成加入任何一個職業工會加保勞健保,投保比例很低,對於自身權益保障意識也很薄弱;換言之,無論是勞動新型態的勞動者或傳統勞動型態的勞工,政府都必須為這些努力工作付出勞力的工作者,提供一個健康的勞動環境,審慎思考為其設計專法,提供全面性的保障。
整體來說,數位經濟全速翻轉,疫情更讓勞動者被零工經濟所提供的彈性化工作深深吸引,為了讓逐漸納入勞動新型態的勞動市場之運作更有效率,包括勞動者該如何不斷擴大和完善自身技能,並將之轉化為更高薪酬或從事更有成就感的工作項目?業者該如何提高同時運用企業內部團隊以及外部人力資源的能力?政府該如何為勞動新型態所帶來的勞工權益問題思考因應策略?如何在經濟與勞動權益中取得平衡?將是政府、企業與勞動者未來的一項重大考驗。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 注釋
1.零工經濟︰自僱者透過承接短期工作為生的經濟模式。他們的每項工作就被稱為「零工工作」(gig work),以短期合約或自由工作等「接案式」工作為主。
2.承攬契約︰指雙方當事人約定,承攬人為定作人施以勞務,造成一定的結果,完成工作。在工作完成後,定作人給付報酬給承攬人的契約。
3.電傳勞動︰勞工於雇主指揮監督下,於事業場所外,藉由電腦資訊科技或電子通信設備履行勞動契約之型態。
4.根據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統計,全國外送員人數從2019年的4.5萬人、增加到2022年的14.5萬人,三年內大增三倍。
5.根據518職場熊報2020年10月、2021年1月的外送員人物專訪,全職外送員的月收入可達新台幣七萬元,拚一點甚至可以達年薪100萬,即使兼職也可以多替家庭增加收入。雖然外送員薪資在近一兩年「恐沒有以前那麼好賺」,但依舊提供給所有上班族在轉職過渡時期的另一選擇,需快速累積存款的人也會嘗試跑全職外送。
6.104銀行(2023),“外送員月薪中位數3.6萬,平均11個月換工作 揭密下一步去哪裡?”,https://vip.104.com.tw/preLogin/recruiterForum/ post/121484#01。
7.Upwork (2023), "Freelance Forward 2023", https://www.upwork.com/ research/freelance-forward-2023-research-report
8.Uber Eats (2024),“2023 Uber Eats經濟影響力報告”,https:// uberapac2023.publicfirst.co/?lang=zh-hant&fbclid=IwAR2snJ5w5N6y7XgbZ2gso-peKqiQKvk9jC8Ni3_BMY_IFavBlDKa_omHcro。
9.林怡君(2022),「數位轉型趨勢下的勞動新型態與相關法規研析」,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委託計畫。
■參考文獻
1.518職場熊報,2022年餐飲業報告,瀏覽日期︰2024年3月13日,https://www.518.com.tw/article/1958。
2.104銀行,“外送員月薪中位數3.6萬,平均11個月換工作 揭密下一步去哪裡?”,瀏覽日期:2024年3月6日,https://vip.104.com.tw/ preLogin/recruiterForum/post/121484#01。
3.ETtoday新聞雲,“疫情過後外送員暴增三倍:他們為何抗拒再當社畜?”,瀏覽日期︰2024年3月13日,https://www.ettoday.net/events/ depth-topic/dtContent.php7?dtname=afterthecovid19-delivery。
4.林怡君(2022),「數位轉型趨勢下的勞動新型態與相關法規研析」,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委託計畫。
5.林怡君(2023),「探討商業服務業低薪及缺工議題」,經濟部商業發展署委託計畫。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目錄
零工經濟、勞動型態變遷、數位經濟、勞工權益、商業服務業、勞動市場、政策調整、彈性工作、疫情後變革、企業人力資源策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