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專題探索】從溫室氣體減量邁向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國際永續新趨勢

 

台經月刊

 

【專題探索】從溫室氣體減量邁向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國際永續新趨勢

(2024/10/14)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0期》

陳芳全  (2024/10/14)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0期》目錄

除了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的影響外,生物多樣性喪失亦為全球性危機。為因應相關課題,國際社會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邁入保護生物多樣性。無論是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及國際溫室氣體減量皆應為永續作為的共同目標,在全球倡議中對於環境保護、國際合作與永續目標具正向共識,並藉各項措施推動氣候變遷因應與相關報告書揭露框架的建立,結合兩者提升永續經營作為與投入將具相輔相成效果。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17項目標中,涵蓋環境、經濟、社會等多個面向,以解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並促進永續發展,其中第13項、第15項皆扣合溫室氣體減量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而爾來科學趨勢、國際組織暨各國新聞、刊物和國際協議中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格拉斯哥氣候協議」(Glasgow Climate Pact)、《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Kunming-Montreal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之討論,除了全球氣候變遷與溫室氣體的影響外,生物多樣性喪失亦為全球性危機。為了因應相關課題,國際社會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邁入保護生物多樣性。

然而何謂生物多樣性?與溫室氣體減量專案及其價值如何連結?在減少碳排放同時進一步維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活世界的實際意義扣合,藉由永續作為、意識改變等,以減緩氣候變遷和維持環境韌性為目的,並於永續報告書中呈現;本文將簡述有關目標與其內涵,並關注企業在實現永續發展的角色。

 

《生物多樣性公約》為一項全球性協議,強調生態系的重要性,並呼籲各國採取措施保護物種、棲息地及基因資源。其主要目標之一即是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以確保環境永續,同步扣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調適」內涵。

 

溫室氣體減量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重要性

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 GHGs)的排放對全球氣候變遷產生深遠影響,許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制定減少GHGs排放的政策。例如巴黎協定旨在限制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並要求各國提交自願性的減排目標,企業也受到壓力需制定減碳策略,以實現符合永續發展的經營模式。

「生物多樣性」一詞蘊含豐富,在生態學而言,多指出來自於1988年學者Wilson所撰一書中之概念,而後發展為泛指地球上各種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們的遺傳基因,以及由這些生物與環境所構成的各種生態系,共包括三個層次:(1)種內(基因差異)―單一種生物的遺傳變異,物種的遺傳多樣性愈豐富,對環境變動的適應能力就愈強;(2)種間(物種多樣性)―不同物種的多樣性,使整個生態系網路複雜化,其中的交互關係如競爭、掠食、共生等關係彼此互補性愈高,則生態系將趨於穩定(Richard et al., 2007)(3)生態系多樣性―生物、環境組成的生態複合體多樣性。

三種層級彼此具有尺度漸進增加的關係,且涉及整個生態系的動態變化,生物多樣性愈高,生態系常趨於穩定。以生態學常見之名詞包括食物鏈/網(Food Chain/Web)、能量循環、水循環、物質循環等與環境韌性關係密切,如食物鏈內,若變動任何一種重要生物之群體現狀,因營養級聯效應(Trophic Cascade),常導致不可避免的後果;如部分蟲媒植物無法授粉等,以及食物鏈中某種昆蟲的消失,將導致次級消費者、高級消費者的族群與個體數量隨之增減。

隨著生態系的種類具多樣性且複雜,如森林、草原、河流等,其生態系之間的交互增加,有助於提高生態系的穩定性;倘生態系樣態趨於單一,例如只有少數植物或動物主導,那麼生態系的穩定性則易受威脅,且單一化易導致生態系中的資源競爭增加,並使生態系更容易受到疾病、氣候變化與逆境壓力的脅迫,故生物多樣性的衰退亦在實際意義上影響了生態系的穩定性,進而對土地之淨生產力和相對仰賴環境之產業產生負面影響,最終則延伸到生物與人類活動範圍和相關產業之營運及收益。


國際溫室氣體減量與生物多樣性維護的共同推動目標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在溫室氣體減量,以及《生物多樣性公約》在生物多樣性維護上,於環境保護推動上具共識(附表)。《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為19925月於聯合國總部通過的國際公約,強調減緩與調適是國際氣候變化進展的兩個核心方法,而「減緩」涉及人類的干預,以減少GHGs的排放來源,或透過碳匯從大氣中移除GHGs。由於GHGs濃度正在急劇上升,因此迫切需要國際上採取減緩行動,並要求締約方制定國家政策及採取措施,限制人為GHGs排放並增加碳匯以減緩氣候變遷;或為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援助,幫助易受氣候變遷影響之開發中國家適應環境壓力。

 

附表   《生物多樣性公約》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環境保護推動
 

項目

CBD

UNFCCC

目標

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永續利用其組成部分,以及公平分享遺傳資源所產生的利益為目標

致力於應對氣候變化,特別是控制全球溫度上升在攝氏1.5度以內

全球

合作

強調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各國應共同努力制定政策與措施,以因應共同的環境挑戰(第5條、第18條)

強調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各國應共同努力制定政策與措施,以因應共同的環境挑戰

永續

發展

強調永續發展原則,包括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因應氣候變遷的過程中,平衡經濟、社會及環境利益

強調永續發展原則,包括保護生物多樣性及因應氣候變遷的過程中,提升平衡經濟、社會及環境利益。提倡國家自主貢獻(NDCs)實施計畫(2021~2030年)、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因應損失與損害基金(Fund for responding to loss and damage)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2024)

 

聯合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亦為一項全球性的協議,該公約強調生態系的重要性,並呼籲各國採取措施保護物種、棲息地及基因資源。而CBD的主要目標之一,即是減少生物多樣性喪失的速度,以確保環境永續,同步扣合《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調適」內涵。

而對於GHGs排放而言,常見有四種: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氟氯碳化物(CFCs)和氧化亞氮(N2O)。其中,影響全球暖化最多的是二氧化碳(BBC, 2021; IPCC, 2021; UNFCCC, 2009),亦是人為排放量最多的GHG(圖1),故全球倡議致力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升溫於1.5℃內。而影響氣候變遷的其他GHGs也應同樣受到考量,如既往甲烷之於全球暖化的低估,其導致全球升溫的潛力同樣也被關注(Moseman and Trancik, 2024)

 


1   1998~2015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全球海洋―陸地溫度指數
 


資料來源:Nasa climate (1998~2015), https://climate.nasa.gov/vital-signs/carbon- dioxide/?intent=121

 


如上述,此類因GHGs導致的氣候變遷,全球年均溫於2024年已突破巴黎協定所列1.5℃升溫上限(McCulloch et al., 2024),衝擊各生物的原適生環境、生育地分布,致使生態系統衰退或易受危害,考量一級產業所涉及之自然環境與極端氣候影響,極端高、低溫亦直接損害農、林、漁、牧等產業,2024年台灣農損如稻米(高溫、颱風、穗稻熱病)、龍眼(乾旱、開花結實所需積溫量異常)、香瓜(強降雨)、西瓜(豪雨)等重要經濟作物開花結實階段常罹危害,致使嚴重欠產或產品之損害而總經濟收益下降,此現象也同樣可歸咎於氣候衝擊相關產業,與圖1、圖2所顯示GHGs、氣溫、範圍受限物種的趨勢吻合;氣溫不僅影響植物開花結實,如具有重要授粉地位的熊蜂大量減少,或是導致植物生命週期開花授粉階段時序異動,與原有的相關開花期錯過而導致授粉困難,皆直接或間接影響果實產量;高強度降雨亦影響國土保安和水源涵養之穩定,致使山坡地土壤沖蝕、水庫淤泥堆積、優養化、水質混濁嚴重、影響土壤肥力和肥料之施用等,長期損害國家公益資源。而針對此類危機,政府、民間有關部門如農業試驗所、國家林木種原庫、畜產試驗所、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世界蔬菜中心等亦藉本職而保有諸多樣作物、林木及生物體,維持物種內生物多樣性,供給極端氣候下之適存育種,因應環境逆境而穩定相關產業之生產。

 


2   全球暖化影響生物活動範圍
 


注:至2100年各全球暖化情境(1.5~4.5),因氣候因素影響的生物活動範圍(以多種昆蟲[n=31,536]為例);Y軸範圍+1100%損失)到-1100%增加),值小於-1表示增益超過100%X軸代表物種的第0~100個百分位數,按分布範圍損失的遞增順序排列。

資料來源:Warren et al. (2018)

 


我國面對巴黎協定書的2030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40%及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的挑戰,尤其20202021年我國人均碳排是世界人均碳排約2.8(IEA, 2023),關注GHGs減量與自然碳匯的議題至關重要,參考近期多國政府部門除了於工業、畜牧業、食品、運輸等民生與製造業進行產業的減排措施外,以利用森林、土壤、海洋碳匯來實現國家淨零碳匯之目標,我國政府部門亦積極推動碳匯相關之方法學,此外,由UNFCCC公約為參考藍本訂定《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達成社會溝通及促進公眾參與,並藉由碳費收取、自願性減量專案、環評增量抵換等制度鼓勵產業之淨零減碳措施,並規範企業撰寫永續報告書等永續作為之推動。

除了減少碳排放措施,由「國際永續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 ISSB),制定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IFR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s)永續發展相關的一般揭露標準(IFRS-S1)和與氣候相關的揭露標準(IFRS-S2),其永續報告書中使用之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框架,探討主題亦包含氣候變遷議題,同樣扣合生物多樣性、土地、海洋、大氣汙染、水資源等多元且複雜的自然生態系統等概念。

而於自然生態評估之中,各類非市場財貸評價法體現了重要性:學術界將生態系所體現的價值以財貨(goods)及勞務(service)視之,而生態系服務又可分為使用價值(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非使用價值(存在價值、遺贈價值),以及介於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之間的選擇價值,並常用生產函數法(Production Function)、損害函數法(Damage Function Approach)、趨避行為法(Avoidance Expenditures)、特徵資產價值法(Hedonic Property Values Method)、旅遊成本法(Travel Cost Method)、條件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等方法量化該價值。

 

國際案例中,如「避免砍伐森林」、「管理與復育」、「混農林業」、「植樹造林」,施行減碳、碳匯專案,在不損害碳信用額度的前提,亦可同時維持與提升生物多樣性,在此兩項屬性的權衡上具有中性甚至正向提升的效果。

 

企業減碳結合生物多樣性維護更可強化永續經營韌性

企業在永續發展方面扮演關鍵角色,如因應國際倡議與政策,對其供應鏈中的碳排放負責,設定減碳目標,透過改進生產過程、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減少廢棄物來減少碳排放,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除了企業生產力的思維,生態系統的健康與企業的長期利益息息相關: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也是經濟與社會永續性的基礎,透過保護自然資源,企業可以確保相關產業的恆續,在面臨極端氣候對於生態系造成的衝擊,藉由自然生態系的緩衝能力將損害降至最低。

故最終無論是企業永續報告書或一般科學討論等,GHGs減量之於全球暖化減緩及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增益環境韌性,都可以導向人類對於生態系的影響,在生物多樣性與生物的適存環境發生衰退時,則需要氣候變遷調適等措施進行因應,然而在此因應期間,企業與民眾多半由統計單位的定期報告(如農業部農糧署農業災情統計、紐西蘭儲備銀行未來氣候變遷情境評估),來瞭解各種型態的衰退造成的經濟損失規模;雖產業能藉由統計與量化數字產生財務報表,然而近期永續報告書的大量需求與國際趨勢,顯示傳統財務報表難以完全體現與生活世界的緊密連結。

且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中,如涵養水源與大氣調節(氧氣、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汙染物質、凈化大氣)等,皆屬環境外部效益。然而其估價困難,評估時也受到地域性、文化差異、市場以及政策敏感性等因素的影響(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全球資訊網林業新知專刊)。

國際案例中,如「避免砍伐森林」、「管理與復育」、「混農林業」、「植樹造林」,施行減碳、碳匯專案,在不損害碳信用額度的前提,亦可同時維持與提升生物多樣性,在此兩項屬性的權衡上具有中性(neutral)甚至正向提升的效果(Standish and Prober, 2020);採用減少森林砍伐和退化(Reduce Carbon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REDD)案例中也發現,對於森林碳匯與生物多樣性的資金投入上,減少森林碳匯經費4~8%並投注至生物多樣性維持,對於其效果增達一倍之多(Venter et al., 2009)。相關評估方式可使用如趨避行為法,透過原有物件、效能、勞務之消失或劣化,需要付出的價值來維持或恢復進行評價,充分體現在生物多樣性對於生態系之逆境壓力承載能力等影響。

故在執行永續作為之生物多樣性保育、和減碳、碳匯專案時,或者依照指標、永續報告書進行相應的措施時,對外界可充分表述對於整體氣候變遷存在之貢獻,如增進復育及維持在地生物多樣性、增益逆境承載力功能,同時以淨零減碳為目標促使企業本身之碳排淨零,助於全球暖化升溫的減緩等,皆為具體且直接的企業永續良策。


結語

氣候變遷衝擊生態系對於企業經營產生系統性危害,以金融業為例,紐西蘭儲備銀行於2024422日發布對於未來氣候變遷情境導致產業衝擊,其中針對與生態最直接相關的農業,對前五大銀行進行農業類貸款放款風險評估,其模型預測除了農場獲利能力下降而導致違約率上升,相對使呆帳增加(農業貸款分期償還能力降低),提高銀行放款風險,亦可能衍生農業土地估值下降(農地抵押標的物進入法拍程序),而令持有土地之業主、公司蒙受損失(資本估值、股價估值等),進一步影響農業的生態與多功能價值。故氣候變遷所涉危機不容忽視,無論是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及國際GHGs減量皆應為永續作為的共同目標,溫室氣體減量減緩全球升溫與環境改變帶來的極端氣候,而生物多樣性維持增益生態系對環境逆境壓力調適之作用,兩項目標在全球倡議中對於環境保護、國際合作與永續目標具正向共識,並藉各項措施推動氣候變遷因應與相關報告書揭露框架的建立,更顯示了溫室氣體減量與生物多樣性維持的共同重要性,結合兩者提升永續經營作為與投入將具相輔相成效果。以減碳緩解日益嚴重影響受威脅生物的逆境壓力,並同時維護生物多樣性增強逆境韌性,兩者並行的國際趨勢將推動各企業邁向永續發展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Dunstone, N. J., Smith, D. M., Atkinson, C., Colman, A., Folland, C., Hermanson, L., Ineson, S., Killick, R., Morice, C., Rayner, N., Seabrook, M., Scaife, A. A., "Will 2024 be the first year that global temperature exceeds 1.5 ?",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 Vol.25, Issue 9, John Wiley & Sons, pp.1~10, 2024/06.

2.UNFCCC, "Fact sheet: The need for mitigation", 2009/11, https://unfccc.int/files/press/backgrounders/application/pdf/press_factsh_mitigation.pdf

3.IPCC, "Possible Climate Futures",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Valérie Masson-Delmotte et al. ed,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pp.304~336, 2021/08.

4.Kapos V., Scharlemann J. P. W., Campbell A., Chenery A., Dickson B., "A review of the recent scientific literatur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UNEP 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 pp.6~38, 2008/10.

5.Lashof, D. A., Ahuja, D. R.,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o global warming", Nature, Vol.344, Springer Nature, pp.529~531, 1990/04.

6.McCulloch, M. T., Winter, A., Sherman, C. E., Trotter, J. A., "300 years of sclerosponge thermometry shows global warming has exceeded 1.5",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14, Nature Portfolio, pp.171~177, 2024/02.

7.Standish, R. J., Prober, S. M., "Potential benefits of biodiversity to Australian vegetation projects registered with the Emissions Reduction Fund-is there a carbonbiodiversity tradeoff ?", Ecological Management & Restoration, Vol.21, Issue 3, Ecological Society of Australia and Wiley Publishing, pp.165~172, 2020/09.

8.Tangcharoensathien, V., Yamamoto, N., Suphanchaimat, R., Sukbut, H., Chotchoungchatchai, S.,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agriculture and health: a call for papers",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Vol.100, No.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238, 2022/04.

9.Moseman, A., Trancik, J., "Why do we compare methane to carbon dioxide over a 100-year timeframe ? Are we underrating the importance of methane emissions ?", MIT Climate Portal, 2021/06, https://climate. mit.edu/ask-mit/why-do-we-compare-methane-carbon-dioxide-over-100-year-timeframe-are-we-underrating

10.Venter, O., Laurance, W. F., Iwamura, T., Wilson, K. A., Fuller, R. A., Possingham, H. P., "Harnessing carbon payments to protect biodiversity", Science, Vol.326, Issue 5958,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p.1368, 2009/12.

11.Warren, R., Price, J., Graham, E., Forstenhaeusler, N., VanDerWal, J., "The projected effect on insects, vertebrates, and plants of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1.5 rather than 2", Science, Vol.360, Issue 6390,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pp.791~795, 2018/05.

12.Wilson, E. O., "The current stat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Biodiversity,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p.3~17, 1988/01.

13.湯茹茵,“淨零轉型篇:推動產業淨零轉型之關鍵指標”,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47卷第6期,台灣經濟研究院,頁83~3020246月。

14.BBC,“氣候變化:九張圖看懂全球變暖和你我的關係”,20227月,BBC news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science- 57749347

15.林幸助(2020),“生物多樣性為何重要”,科學發展,第573期,科技部,頁12~17

16.“生態系統服務之評估”,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全球資訊網林業新知專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https://www.forest.gov.tw/ File.aspx?fno=12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0期》目錄


【月刊目錄】
【線上購書】

溫室氣體減量生物多樣性維護國際合作永續發展氣候變遷企業減碳碳匯專案生態系統穩定自然資源保護巴黎協定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