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探索】掌握前瞻趨勢,推進服務未來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
黃羽慈 (2024/05/10)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目錄
疫情改變生活、工作的形態,促使消費的習慣由線下轉線上,商業服務業模式變革推動零接觸經濟興起,加速了科技的應用,儘管疫情漸退,但新常態已根植。而全球環境變遷、通膨、淨零排放、新興技術成長影響商業服務業,如AI應用、物流淨零與效率平衡等,新創企業注重消費型零售,未來零售趨勢也將持續優化線上線下整合,物流業更聚焦最後一哩路與逆物流,而餐飲科技則導入強化虛實整合,挖掘用餐體驗,提升服務價值。
近年來受科技日新月異帶動創新應用的多元發展,以及商業服務業發展以顧客需求導向為核心之世代下,消費者對企業提供之服務需求,更加重視多元化與客製化,同時講求高品質、高效率及高便利性等特點,驅使企業藉由持續打造新型態的服務模式,以迎合消費者之需求,帶動新興商業服務模式不斷推陳出新。
尤其2019年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後,因應疫情的諸多限制,民眾調整過去的消費習慣與生活型態,進入「新常態」(New Normal)階段,全球的消費行為與偏好改變下,也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新商機。然而,伴隨疫情進入尾聲,跨國旅遊及線下消費等活動重啟,民眾生活回復從前,疫情下所衍生的新興服務模式將會如何轉變。
消費行為改變、新興科技引領產業轉型,推升零接觸經濟和疫後新常態商業趨勢。在全球物價飆漲、淨零永續發展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生成式AI應用崛起,提供更個人化的內容和優化服務體驗。
疫後「新常態」下的新趨勢
2020年一場籠罩全球的疫情,打破世界各地民眾過去所熟悉的生活與工作型態,而過去高度仰賴實體活動的商業服務業,亦面臨莫大危機。隨各國政府為延緩疫情的快速擴散,陸續祭出封城管制等相關措施,人流、物流等皆受到限制,許多線下活動不得不快速轉向線上,迎合民眾工作、生活與消費型態的改變,「零接觸經濟」趨勢逐漸發酵成最大商機,疫情亦催化業者導入新興科技與數位工具的應用,在拉力與推力下,加快商業服務業的轉型腳步。
(一)消費行為改變推升零接觸經濟商機
伴隨疫情變得更為嚴峻,民眾為降低染疫風險,減少人與人的接觸已成全球共識,居家隔離、遠距工作等宅居活動,利用網際網路與行動裝置作為主要媒介進行交流,成為人們的新生活態樣,從過去在不同場域所進行的活動,幾乎全數移轉至家中進行。伴隨疫情下民眾消費習慣與行為的轉變,零接觸經濟商機幾乎取代了實體活動,成為商業服務業因應疫情的主要發展趨勢,塑造民眾必須適應線上、虛擬的消費環境,催化全球電商平台規模的快速拓展。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疫後消費模式的轉變,促使零售業以網路為銷售通路的營收快速成長,2020~2022年之平均成長率高達19.7%,至於實體店面銷售則受疫情影響,民眾於實體店面消費需求下滑,同期間之平均成長率則僅2.0%。此外,在餐飲業方面,則受疫情期間帶動下,餐飲業提供宅配與外送服務家數占比,由疫情前的43.3%(2019年4月),攀升至疫情後的64.6%(2022年5月),由上皆顯示出民眾對於零接觸需求的快速成長,及消費行為之改變。
(二)新興科技引領產業轉型
新興科技的創新應用,一直是商業服務業近年開發新商業模式,與推動產業數位轉型之發展重點。根據IDC全球數位轉型支出指南(Worldwid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pending Guide),數位轉型將持續作為全球優先的重點工作,2027年之數位轉型支出複合年成長率,將持續呈雙位數的成長達16.1%。並且,隨服務需求更為重視以「人」為核心,強調符合更為客製及多元等需求,藉由創新科技的應用輔助,更加貼近消費者需求,已成當前商業服務模式發展之關鍵。
尤其在疫情期間,不僅改變民眾消費習慣,更是驅動商業服務業推動數位轉型的催化劑,促使業者因應線上消費需求的攀升,加快導入新興科技應用,掌握當下新常態生活的商機。2021年富比士技術委員會(Forbes Technology Council)集結產業各界龍頭,點出了14項在疫情趨動之下,將持續存在並影響全球的創新科技(圖1)。
圖1 富比士科技委員會:疫後14項將持續影響全球的創新技術

資料來源:Forbes (2021), 14 Pandemic-Driven Tech Innovations That Will Continue To Impact The World。
疫後總體環境之發展變化
疫情期間除影響民眾消費的改變,推升創新科技應用之導入,促進業者加快數位轉型腳步,展開商業服務業新發展模式外,伴隨全球於疫後面臨總體發展環境的變化,亦對商業服務業帶來重要的影響。整體而言,其中影響商業模式發展主要有三大變化,分別是物價通膨、淨零減碳,以及新興科技的突破性成長。
(一)全球物價快速通膨
2020年以來全球部分產業面臨斷鏈,地緣政治升溫如美中貿易戰、俄烏戰爭,影響全球能源與原物料的供應受阻推升成本。加上全球經濟活動於疫情期間幾乎面臨停擺,各國政府紛紛祭出量化寬鬆、補貼減稅或降息等相關措施,皆進而推升全球面臨物價快速通膨。
在物價的持續通膨尚未迎來明顯放緩的趨勢下,多數消費者的支出、能力與信心多呈持續低迷,民眾在消費的選擇上將更為謹慎、節儉,對於價格將變得更為敏感。根據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研究報告顯示,受到經濟不確定性與通膨壓力影響,其中有54%的消費者預計未來將減少消費,並且在進行消費以前,性價比、品質及永續性為三大項重要關鍵。因此對業者而言,如何藉由科技的應用刺激消費者的消費誘因,針對消費者進行更為精準的行銷,提供更為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將成未來之發展趨勢與關鍵。
(二)淨零永續發展重要性大幅提升
淨零永續發展其實並非近年來的新議題,主因受俄烏戰爭衝擊致使能源供應面臨短缺,加以2015年各國簽署「巴黎協定」當中,提出2030年前達成減碳50%、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時程將至,各國無不積極加大力道制定相關政策,包含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以及美國的《清潔競爭法案》等。
然而,淨零永續的推行,一方面除了推動再生能源的發展以外,另一方面則是聚焦於供應鏈的碳排管理,包含加速推動產業的數位轉型,以及更為重視在物流運輸上的最後一哩路發展。近年來,「最後一哩路」成為物流業發展的趨勢浪潮,一方面主因受到疫情期間,民眾對於線上購物平台需求的大幅提高,如何快速將產品送至消費者手中,成為電商平台之間決勝負的關鍵之一;另一方面,即是隨淨零碳排重要性的增加,如何優化物流路線以降低物流所產生的碳排放,成為未來之發展關鍵。
根據2020年由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最後一哩路未來生態系統(The Future of the Last-Mile Ecosystem)研究報告指出,快速物流運輸將成為未來的新常態趨勢,當日與及時運輸將以平均每年36%及17%的成長率快速拓展。不過,若未採取改善舉措之下,2030年以前全球的前100大城市,在最後一哩路的運量將推升運輸車輛增加36%、增加32%的碳排放量,以及造成塞車情形提高21%,顯示在淨零碳排趨勢持續下,物流業如何在快速省時有效率,與降低碳排之間取得平衡,實屬未來發展核心。
(三)新興科技突破性成長―生成式AI應用元年
疫情期間,大多數民眾皆享受到科技創新帶來的高度便利性,儘管在疫情結束以後,這些數位科技應用也早已深植在民眾的生活當中,未隨疫情趨緩而褪去熱度。然而,業者為提供更貼近需求的產品及服務,亦積極開發或導入相關服務整合之解決方案,以滿足各式各樣消費者的需求與服務體驗。
尤其,2022年年底ChatGPT的問世,讓人工智慧一詞瞬間成為全球焦點,也成為各企業爭相導入的新興科技,許多相關應用案例遍地開花,生成式人工智慧成為全球主流趨勢,2023年更被稱為生成式AI的應用元年。根據2023年Gartner發布2024年十大戰略性科技趨勢指出,生成式人工智慧為其中趨勢之一,並且預計於2026年將有80%以上的業者採用生成式AI,用於包含如設置客服聊天機器人,提供銷售、產品與行銷團隊府輔助。
而對於商業服務業而言,因應消費者多元的需求,以及對數位科技應用的習慣,生成式AI的爆炸性成長,也將為電商平台的行銷帶來更多機會,例如運用生成式AI技術進行廣告素材製作與內容的生成;利用數據資料蒐集進行分析,進而依據消費者提供更貼近個人化的內容,同時改善服務體驗等;以及運用生成式AI技術,縮短電商3D建模的工作時程等。
近期新創加速器在消費零售領域的投資迅速增長,新零售整合了消費者虛實之間的習慣,並且商業模式在市場中展現了獨特性和差異性,這有助於解決產業發展中的痛點,亦反映數位需求持續上升的趨勢。
從新創企業看商業服務業模式變革
新創企業的發展,不僅為一國未來產業持續發展的動能,更是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樣貌的先驅。事實上,有許多我們所熟知的商業服務模式,例如外送平台的Uber Eats、Foodpanda;跨境電商平台如Shopee;美國知名的生鮮電商外送如GrubMarket、Weee!等。由於具備商業模式在市場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並且能解決產業發展痛點,與更為符合消費者需求,如今多數企業已孵化成該產業領域中的獨角獸,更成當前商業模式發展的領頭羊。因此,藉由觀察近年來新創企業於商業服務業之發展,可進一步觀察商業模式未來的可能變革。
(一)近期新創加速器於消費零售產業領域之交易快速攀升
1.數位醫療的發展與掌握
新創團隊的誕生,初期多是藉由加入新創加速器,獲取專家人脈與早期資本等資源起步,進而茁壯成長,成為當今我們所熟知的獨角獸企業。藉由觀察近年全球重點新創加速器,投資新創團隊之主要領域分布,將有助於掌握未來產業發展可能之趨勢變化。
根據2023年CB Insights發布的「最活躍新創加速器與主要投資領域」(The most active startup accelerators and where they're investing)研究報告指出,根據全球最活躍的前50大新創加速器,於2020~2022年間以數位醫療所獲得之交易最高,主因疫情期間健康醫療成全球民眾最關心的議題,盼藉由科技的輔助,以解決醫療健康之相關課題。因此於2020~2021年間,數位醫療成為新創加速器之最主要交易項目,不過直至2022年其交易則出現下滑(圖2)。
圖2 全球前50大活躍新創加速器主要交易產業領域

資料來源:本研究中譯自CB Insights (2023), The most active startup accelerators and where they're investing。
2.新創交易成長:金融科技與消費零售領域蓬勃發展
第二大產業領域交易則為金融科技,其中以金融支付相關技術及加密貨幣技術項目為主,2021~2022年期間之成長率為18%。其中,在此期間同樣取得交易成長18%的產業領域,則是消費零售方面之新創,並且於2022年成為第二大交易領域,其中以健康保健、寵物護理及美容產業領域之交易為多,至於在食品科技方面之交易則是趨於平穩。
(二)優化線下與線上平台,打造虛實整合的新零售
儘管疫情早已進入尾聲,民眾生活不再受距離限制,再度恢復過往隨時可以進行線下及線上的活動,宅居與零接觸已不再是唯一選擇。不過,疫情期間對於數位環境的塑造、民眾消費習慣的養成,以及企業快速轉型的因應,使得這些趨勢熱度儘管在疫情趨緩過後並未消退,反而是更加重視虛實整合的發展。
根據2023年12月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發布「未來消費者指數報告」顯示,消費者在重大節慶活動期間之消費管道,僅透過網路購物管道之比重從2020年的61%下滑至50%,進行實體店面購物比重則是由2020年的9%上升至10%,而選擇同時參與網路購物與實體店面購物之消費者比重,則由2020年的30%提升至40%,顯示消費者近年來的消費習慣已逐漸由疫情期間的線上,逐漸轉為線上與線下並重。此外,從消費者近期使用數位互動之比重來看,亦可見對於數位需求呈持續攀升之趨勢(圖3)。
圖3 全球消費者曾進行數位互動體驗比重

資料來源: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2023),「未來消費者指數」,第13期。
從近期零售領域方面之新創企業發展觀察,持續優化線下與線上平台的消費體驗,推動虛實整合已成為未來零售業者之發展重點。其中,2013年成立的Bluecore,專注於發展零售業的多通路個人化平台,運用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技術,蒐集客戶、消費者行為與產品之數據資料分析,於各不同管道上進行精準行銷,推動個人化體驗。然而,隨疫情期間線上購物需求的增加,進而推升電子商務個人化平台需求,個人化體驗變得比以往更為重要,也使得Bluecore成為在未來電商領域的獨角獸。以及,2017年成立的Standard AI,則是從過去聚焦於開發自動結帳系統,轉而投入人工智慧平台的應用,為零售商提供電腦視覺分析解決方案,協助業者取得消費者行為、產品數據以優化銷售策略。
(三)最後一哩路的物流
疫情催化零接觸經濟商機大爆發,帶動消費者對於線上電商平台消費需求快速成長,然而扮演最後一哩路配送的物流業,如何能夠達成快速、有效率、客製化、透明化等,皆高度影響消費者的服務體驗。尤其,近年在石油及原物料成本攀升導致的高通膨,以及淨零減碳趨勢之下,都使得物流的最後一哩路成為未來產業的發展關鍵。然而,根據運輸管理系統開發商DispatchTrack指出,在物流供應鏈的最後一哩路支出成本,對總成本占比高達40%以上,包含物流運輸的路線安排,貨物追蹤的透明度,消費者如錯過貨件送達時間退貨等,這些都將直接墊高成本。
從近期在物流運輸產業領域的新創企業觀察,皆聚焦於透過科技應用的導入,協助進行物流路線的優化,或是包含透過科技應用協助物流路線的優化。其中,2014年成立的ShipBob,旨在針對中小企業與終端市場的電商品牌,協助解決後端的物流運輸。尤其在疫情期間民眾消費習慣的改變,網路購物的快速成長雖然也為許多中小企業帶來新的商機,但卻受限於時間與人力資源的有限,而ShipBob所提供的服務,便成為許多中小企業所面臨困境的解決方案,2021年更取得超過10億美元的估值。
此外,2016年成立的Pickupp,創立初期即是為解決在電商快速發展之下,何以提升物流整體效率,透過數據演算法技術的導入,提供物流與倉儲的一站式服務,協助業者在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流程的優化。以及隨著電商的蓬勃發展,亦推升了消費者對退貨服務的需求,2018年成立的Return Helper旨在解決跨境逆物流的課題,藉由提供一站式服務,協助消費者將產品退至Return Helper倉庫進行確認,以減少跨境電商物流次數並降低成本。
(四)一站式服務的餐飲虛實整合
疫情改變了民眾長期以來的餐飲習慣,過去習以為常的內用需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餐飲外送需求大幅提升,也因此帶動了許多餐點外送服務平台規模的擴大,例如美國知名的外送平台DoorDash,即在2020年年底啟動IPO,當時估值更高達320億美元。同時,也有在疫情期間看準外送平台商機,進而創立企業的許多新創,其中如2021年甫成立的Sesame,則是看準外送平台抽取一定成數佣金的痛點,為減輕餐飲業者的抽成壓力,改採向餐飲業者收取固定月費方式,並且Sesame本身不具外送服務,而是與物流運輸業者進行合作,2022年Sesame更成功獲得340萬美元的募資。
疫情期間除帶動餐飲外送平台商機外,另一崛起的新商業模式則是雲端廚房(Cloud Kitchen),雲端廚房其實並非疫情期間才出現的新模式,其概念主要是利用單一或多個廚房空間,串聯不同餐飲品牌結合外送App,但無實體內用及外帶店面的餐飲平台,疫情期間因餐飲內用的受限,使得雲端廚房概念與相關新創在此期間大放異彩。其中如由Uber創辦人之一的Travis Kalanick,於2018年買下CloudKitchens,並在2022年取得新一輪募資共8.5億美元;以及2017年成立的Kitchen United,則是在2021年取得C輪共1億美元的融資。
不過伴隨疫情的消散,雲端廚房的需求也出現銳減,例如2023年CloudKitchens面臨裁員,關閉了部分的實體店面及減少房地產的購買;Kitchen United則同樣面臨出售或關閉所有實體店面,未來將轉向聚焦在軟體方面的發展;此外,另一間雲端廚房Reef,則是原訂與Wendy's合作設立700家Reef廚房,但於2023年5月告吹。整體而言,其中的關鍵仍民眾餐飲習慣仍多以實體為主,加上民眾多對於虛擬品牌及食安存在疑慮,致雲端廚房未如預期中的持續成長。
整體而言,從餐飲領域的新創發展趨勢來看,雲端廚房近期雖呈下滑但仍為重要發展趨勢,關鍵在於解決前述面臨之發展課題。另一重要關鍵則是在餐飲科技的輔助應用。從Crunchbase資料顯示,2020年餐飲科技新創吸引5.98億美元的融資,2022年11月的融資額更創歷史新高達7.76億美元,成疫情下另一個重要趨勢。其中如成立於2010年的TouchBistro,於2022年取得1.1億美元的融資,提供餐廳管理預約、線上訂單、付款及庫存解決方案,以及協助業者進行線上菜單、外送等服務;以及2016年成立的Snappy,則同樣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2023年取得加拿大幣700萬元的A輪融資;2011年成立的Toast,如今則已成為獨角獸,聚焦於提供雲端POS及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結語
綜觀近年來商業服務業模式的變化,疫情改變民眾的生活與工作型態,消費習慣從線下轉為線上,推升零接觸經濟需求衍生商機,同時疫情亦催化新興科技的應用,加快了商業服務業的轉型腳步。儘管疫情的逐漸消退,民眾恢復過往生活步調,但這些新常態早已深植於民眾生活。不過,隨著全球在疫後面臨大環境的改變,包含物價快速通膨、淨零碳排趨勢,以及新興技術的突破性成長,皆對商業服務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帶來影響,如推升對人工智慧的應用、物流運輸如何達成淨零與效率間之平衡等。整體而言,從商業服務業領域之新創企業發展觀察,消費型零售產業領域已成為自疫情以來,新創加速器之重點投資項目。至於在未來商業模式的發展趨勢方面,零售業將持續朝優化線下與線上平台,打造虛實整合的新零售發展為主;物流業則更為聚焦於最後一哩路與逆物流的優化;餐飲業方面則更為重視餐飲科技的導入,強化餐飲業的虛實整合。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參考文獻
1.宋雅珍(2022),“後疫情時代零接觸經濟之探討”,經濟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發展處,第22期,頁1~38。
2.陳雅琦(2023),“疫情後仍動盪的2023年:生活壓力下的聰明消費、環保更要獨特、多元混搭風格,創新商機成轉機”,益普索市場研究。
3.Adoni, U., "How to Launch a Startup in the Post-Covid Era",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0/07/06.
4.Fuller, A., Rapoport, D., Werner, J., Hawkey, N., Bergkamp, M., Cahill, L., Pherigo, J., "State of Consumer Internet", Silicon Valley Bank, 2023/02.
5.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Future of the Last-Mile Ecosystem, 2020/01.
6.Deloitte (2023), Buying into better The Future of the Consumer Industry.
7.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未來消費者指數」,第13期,2024年1月。
8.科技新報,“服務通膨難降因富人消費太猛,專家:只能等資產泡沫”,2024年2月29日。
《台經月刊第47卷第5期》目錄
零接觸經濟、數位轉型、商業服務業、新興科技、消費行為改變、物流最後一哩路、生成式AI、零售虛實整合、疫情影響、服務創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