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學院|【國際政經瞭望】因應生物多樣性損害之產業發展風險與國際經驗

 

台經月刊

 

【國際政經瞭望】因應生物多樣性損害之產業發展風險與國際經驗

(2024/10/14)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0期》

張緒邦(2023/10/14)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0期》目錄

 

隨著地球暖化,生態環境的變遷正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從土地的退化到海洋環境的惡化,這些現象影響到全球生物多樣性,更對農業、海洋與醫療產業構成了重大的挑戰,亟需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因應生物多樣性降低所帶來的問題,各國政府積極推動各項政策措施,透過推動永續農業、保護及恢復生態系統、減少化石燃料並發展再生能源,以及加強公共衛生系統等策略,減少生物多樣性減損帶來的危害。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在《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中明確定義為:「所有包括陸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屬的生態複合體,其生物體之間的變異性」。

在經濟發展上,生物多樣性為依賴自然資源的產業提供財務利益,為人們提供食物、住所、淡水、木材、燃料及乾淨空氣等自然資源。在環境面,如調節氣候、控制汙染、防止水土流失、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維持物種多樣性。在文化層次,生物多樣性提供精神激勵和慰藉,使身心靈獲得療癒與平靜,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具重要作用。此外,生物多樣性也具有教育、美學、醫學、娛樂等價值,有助於發展生態旅遊及保育。

氣候變遷對全球生態系統的影響日益顯著,導致一系列生態和社會問題,本文將探討此現象造成的產業衝擊與因應做法。

 

維持生物多樣性之產業因應策略,如醫療產業可透過大數據資料庫與嚴謹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技術發現影響類型及其相關性,並顯現環境因素和生物多樣性對健康及產業發展的因果關係,有助於政策制定者訂定決策。

 

生物多樣性損失對產業之影響

隨著地球暖化,生態環境的變遷正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基本資源,從土地的退化到海洋環境的惡化,這些現象影響到全球生物多樣性,也進一步對農業、海洋與醫療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Habibullah et al., 2022, Hald-Mortensen, 2023, Mora et al., 2018, Melillo et al., 2014)。以下將深入探討生物多樣性在不同層面上所帶來的挑戰及其對人類生活的潛在威脅。

農業產業將因生物種類減少,物種與基因多樣性的弱化而影響族群對環境的調適力,削弱農業韌性,進一步加重糧食安全的風險。農業產量受到農作物生理閾值超標造成產量下降,例如在中國溫度每上升1℃,小麥減產3~10%2010年俄羅斯穀物產量因乾旱和火災而喪失約33%,研究同時指出因乾旱和熱浪將導致穀物蛋白質含量下降(Dwivedi et al., 2013)。除此之外,許多植物仰賴動物授粉以利開花結果,全球將近90%的野生開花植物物種以及超過75%的全球主要糧食作物都仰賴動物授粉,其中蜜蜂對陸地生物多樣性和糧食生產扮演重要貢獻。然而,據估計在美國大陸和歐洲,溫度若升高攝氏1度可能導致49%的熊蜂品種滅絕,而升高攝氏2度將可能進一步導致36%的蜜蜂品種滅絕,並減少養蜂業者的蜂蜜產量。此外許多園藝和花卉業也仰賴於各種開花物種的存在,如果某些植物消失,這些產業將面臨品種的減少和經濟損失,尤其是對特定植物需求高的市場中(Abdellah et al., 2023)。 

而在海洋部分,生物多樣性減少影響觀光業發展,比如自1970年以來,全球1/3的陸地生態系統與2/3的海洋生態系統因棲息地消失,造成的生物多樣性損失,使得以自然為賣點的旅遊業也被波及,影響當地居民發展經濟。例如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保護海灘和海岸不受侵蝕,但因海洋水溫升高導致珊瑚礁大量白化,使得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消失,人們也減少可以欣賞美麗珊瑚礁景色的機會。此外,台灣與日本不時傳出鯨類擱淺沙灘的憾事發生,有學者推測可能是由於近年海水溫度上升,海洋與海岸的溫差減小,導致誤闖受困(Arabadzhyan et al., 2021, Gupta et al., 2023)

在醫療公衛發展科學史上,生物多樣性對於醫療產業的重要性常被低估,但實際上,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是藥用化合物和生物物理研究材料的重要來源。半數以上的市售藥品都是從非人類物種中所萃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例如,血管張力素轉化酶抑制劑―有助於治療高血壓及心臟衰竭,是從巴西蝮蛇毒液中提取出來;而澳洲東部棕蛇的毒液是一種新開發的凝膠成分,這種凝膠可作為止血傷口密封劑。另外澳洲珊瑚礁擁有全球最高密度的生物多樣性,其激烈的物種競爭和複雜防禦化學物質,使之具有多種的藥理價值。比如珊瑚礁海綿、軟體動物、和許多物種的化合物,正被研究用於鎮痛、消炎、抗菌及抗腫瘤。又如,數百種芋螺依賴珊瑚礁生存,每種芋螺的毒液都含有多達50種獨特的多肽,可選擇性地抑制參與神經訊號傳輸離子通道的功能。第一種從芋螺毒液中提煉出來的藥物齊考諾肽(Ziconotide),即於2004年獲准用於治療慢性疼痛(Barraclough et al., 2023)

若有完整的生態系統,例如森林及其他原始區域,是防止傳染病出現與傳播的關鍵防線。假若自然棲息地損害使野生動物適合棲地變小,便會增加人類與野生動物接觸的可能性,以及跨種類傳染的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型傳染性疾病的數量和多樣性都在增加。澳洲最近一項長達25年的研究顯示,棲息地破壞導致的蝙蝠行為改變,使得澳洲亨德拉病毒(Hendra virus)傳播風險增加。其他在澳洲範圍內的傳播事件包括麗莎病毒(Lyssavirus)、羅斯河熱毒(Ross River Virus)及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等,雖然澳洲已有家畜接種疫苗並盡量減少接觸等策略,但仍缺乏全面的管制方法。又如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就是一個近年發生的全球大流行病的例子,其病源可能來自蝙蝠(Eby et al., 2023)

由此可見,生物多樣性損失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更對農業、海洋與醫療產業構成了重大的挑戰,我們亟需採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維持生物多樣性之產業因應策略

生物多樣性減少、基因多樣性削弱,這些變化進一步威脅全球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及公共健康,以下整理產業對應之解決方案(Hussain and Reza, 2023, Kabir et al., 2023)

(一)農業

農業發展可採用有機耕作、精準農業等永續農業實踐,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生產對環境的影響,透過減少化學肥料和殺蟲劑的使用、高效灌溉方法節約用水,以及促進農田生物多樣性,可以保護生態系統、保護土壤健康並減輕汙染。此外,透過教育,從學校課程、宣傳活動、研討會及公開活動,促進社區民眾參與農業,提高人們對永續的認識與理解,以推動社會朝向更永續及環保意識的方向。另一方面,積極保護生態系統、復育劣化地植樹造林及發展混農林業,以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氣候變遷影響,而保護森林與新植造林行動還有助於保護文化遺產和傳統知識,許多原住民社區與森林有著緊密關係,他們依靠森林來獲取食物、醫藥及精神信仰,透過保護森林並讓當地社區參與保育工作中,尊重並保護原住民族的寶貴文化傳統。

(二)海洋產業

海洋交通工具根據船舶大小不同,使用不同的油料,例如汽油、柴油與重油,然而其在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所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氮氧化物與硫氧化物對環境影響甚大,導致空氣品質惡化及增加溫室效應。若能發展再生能源轉型,採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和地熱等再生能源,可以利用大自然的無窮潛力,且在發電的同時不會產生與化石燃料燃燒相關的有害排放物及溫室氣體。除此之外,電動交通工具改以電力馬達而非傳統內燃機為動力,亦可達同效,避免損及生態。如能減緩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亦可減緩海洋吸收量及海洋酸化,將可減少對海洋生物造成破壞性影響,尤其是具有碳酸鈣殼或骨骼的物種,如軟體動物與珊瑚,酸度增加會降低這些生物建立和維持其生存結構的能力,導致數量下降,並破壞更廣泛的生態系統。

(三)醫療產業

醫療發展部分,則可借助大數據科技,獲得關於環境因素、生物多樣性以及人類健康和產業發展之間的重要資訊。透過大數據資料庫與嚴謹的資料收集和分析技術,有助於發現影響類型及其相關性,並顯現環境因素和生物多樣性對健康及產業發展的因果關係。這些資訊有助於政策制定者訂定明智的決策,並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減輕這些因素對人類健康和產業的負面影響。此外,公共衛生行動在保障社會整體福祉方面發揮關鍵性作用,加強公共衛生系統以應對生物多樣性損害衝擊,確保因應新型傳染病能力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需要各方齊心協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醫療服務水準,確保基本資源的可用性,為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提供必要的工具、知識、資源和預警系統,以因應汙染、森林砍伐、氣候變遷和資源枯竭帶來的新的健康風險。而透過與農林發展結合,過濾汙染物和釋放氧氣,提供更清潔的空氣,並有助於降低壓力、改善情緒和提高整體心理健康水準。此外,電動交通工具的發展創造更清潔、更健康的大氣環境,亦可以改善呼吸的空氣品質,從而減輕呼吸系統健康的負擔。

 

各國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和行動計畫展現相對應的措施,無論是透過政策修訂、技術創新、資源管理或是推廣教育,不僅有助於減少環境破壞,更強調了全球合作及在地居民的重要性,以確保未來生態系統能夠永續運作。

 

國際因應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發展現況

因應生物多樣性降低所帶來的問題,各國政府亦積極地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藉以防範。202212月在蒙特婁舉行的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BD COP15),各國政府制定了2030年前阻止和扭轉自然損失的全球目標。此外,聯合國目前擬定將推動《全球海洋公約》(Global Ocean Treaty),也稱為《公海生物多樣性公約》(High Seas Biodiversity Agreement),係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的規定,未來將於公海區域建立海洋保護區,實行BBNJ協定(Agreement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on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marine biological diversity of 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利用協定)。除此之外,各國也建立其對應政策,希望針對過度開發、汙染和非永續產業設立具體目標,保障在地居民權利,以保護自然環境。以下列出日本、中國、美國、歐盟、澳洲、西班牙及英國因應生物多樣性的發展現況。

(一)日本

日本於20233月修訂農林水產省生物多樣性戰略,強調里山倡議與自然共存、降低環境衝擊與政策規劃的重要性,並以農林漁牧業的資源循環利用、遺傳多樣性、永續消費及與企業ESG合作等項目為努力方向,例如日本推動森林、河流與海洋共榮的生物多樣性保育計畫,森林具有水源涵養與防止土壤沖蝕,河流將里山的養分流向海洋,使海洋的海藻與浮游生物為海洋生物多樣性做出貢獻。因此可凝聚里山地區居民共識,以環境友善生活方式,加強對里山產業與生物多樣性認識。

(二)中國

中國訂定「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23~2030年)」,透過政策法規更新與時俱進、積極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之建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以減少水質、空氣與土壤汙染、藉由全國生態日等重要時間推廣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育重要性等項目,以保護優先、永續利用、共享利益、全民參與為主要推動原則。例如,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已占國土面積18%,並建立33處水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實施禁止採捕時間,以保護水生生物資源。

(三)美國

美國在20246月發布「美國國家海洋生物多樣性策略」(The National Ocean Biodiversity Strategy),目標有三大項,分別是:(1)推動推廣海洋生物多樣性知識;(2)加強提供海洋生物多樣性相關數據和工具;(3)保育、維護、復育、及永續利用海洋生物多樣性。例如在海洋保護區,政府邀集在地居民、利益相關人士與機構進行討論,以期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一起實施共同管理,為後代子孫保護這些珍貴生物資源。

(四)歐盟

歐盟建立「203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Biodiversity Strategy for 2030),因應後新冠疫情面臨的威脅,包括:氣候變遷衝擊、森林野火、糧食安全及疫情爆發,此戰略目標聚焦為:(1)擴大現有的Natura 2000保護區,保護具高度生物多樣性與氣候價值之區域;(2)推出歐盟自然恢復計畫,促使歐盟各國制定有效恢復措施,尤其具潛力發展之碳捕捉與碳儲存技術及方式。歐盟委員會更提出《自然恢復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針對歐盟陸地與海洋地區自然長期恢復及特定物種棲息地設定恢復目標;(3)透過推廣與教育,使產業與民眾對生物多樣性議題有更深入之認識。

(五)澳洲

澳洲於2023125日三讀通過《2023年自然修復法案》(Nature Repair Market Bill 2023),其目標為加強保育澳洲原生種的生物多樣性、為國際生物多樣性議題做出貢獻、減少物種滅絕、促進在地居民、社區、企業和政府在生物多樣性的參與及合作,並持續推廣有關保護原生種生物多樣性的知識。

(六)西班牙

西班牙則因生命地球指數(Living Planet Index, LPI)計算,表示加泰隆尼亞在14年內,258種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族群數量減少已超過兩成。為解決自然資本的損失,並扣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愛知目標與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建立「加泰隆尼亞2030年自然遺產與生物多樣性策略」(Natural Heritage and Biodiversity Strategy of Catalonia 2030),目標確保加泰隆尼亞30%以上領土環境受到保護、恢復瀕臨滅絕物種的族群如地中海鷗、胡兀鷲、水獺等,以及加強不同利害關係人與政府部門之間針對生物多樣性地區的協調等項目。

(七)英國

英國於2023年建立「生物多樣性淨收益」(Biodiversity net gain, BNG),在開發過程中,須確保開發後能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正面影響。開發人員可透過以下三種方式實現BNG(1)於開發區域內創造生物多樣性;(2)於開發地點外獲得生物多樣性收益;(3)向政府購買法定生物多樣性信用,政府將利用這筆費用投資棲地與物種復育。

綜上而論,各國針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和行動計畫展現相對應的措施。無論是透過政策修訂、技術創新、資源管理或是推廣教育,各國均在尋求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同時,促進永續發展的可行性。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減少環境破壞,更強調了全球合作及在地居民的重要性,以確保未來生態系統能夠永續運作。


結語

溫室效應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損害,已經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及產業風險,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全球各地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活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生物多樣性喪失對農業、海洋、醫療等產業的深遠影響,再次突顯應對這些挑戰採取行動的迫切性。在面對這些風險時,全球社會必須攜手合作,透過推動永續農業、保護及恢復生態系統、減少化石燃料並發展再生能源,以及加強公共衛生系統等策略,以減少生物多樣性減損帶來的危害。未來的產業發展應注重生態系統與環境保護,並將這些考量納入政策與企業本身的決策過程中,以確保人類與自然界能夠共存並繁榮發展,保護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價值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參考文獻

1.Ali, M. A., Abdellah, I. M., & Eletmany, M. R. (2023),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honeybee spread and activity: A scientific review", Chelonian Research Foundation, Vol.18, No.2, pp.531~554.

2.Arabadzhyan, A., Figini, P., García, C., González, M. M., Lam-González, Y. E., & León, C. J. (2021), "Climate change, coastal tourism, and impact chains-a literature review",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Vol.24, No.16, pp.2233~2268.

3.Barraclough, K. A., Carey, M., Winkel, K. D., Humphries, E., Shay, B. A., & Foong, Y. C. (2023), "Why losing Australia's biodiversity matters for human health: insights from the latest 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assessment",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Vol.218, No.8.

4."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2024), https://www.cbd.int/

5.Dwivedi, S., Sahrawat, K., Upadhyaya, H., & Ortiz, R. (2013), "Food, nutrition and agrobiodiversity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 Advances in agronomy, Vol.120, pp.1~128.

6.European Union-Biodiversity strategy for 2030, https://environment. ec.europa.eu/strategy/biodiversity-strategy-2030_en

7.Eby, P., Peel, A. J., Hoegh, A., Madden, W., Giles, J. R., Hudson, P. J., & Plowright, R. K. (2023), "Pathogen spillover driven by rapid changes in bat ecology", Nature, Vol.613, No.7943, pp.340~344.

8.Gupta, A. et al. (2023), "Economic impact of nature-based tourism", Plos one, Vol.18, No.4.

9.Habibullah, M. S., Din, B. H., Tan, S. H., & Zahid, H. (2022),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biodiversity loss: global evidence",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Vol.29, No.1, pp.1073~1086.

10.Hald-Mortensen, C. (2023), "The Main Drivers of Biodiversity Loss: A Brief Overview", Journal of Ecology and Natural Resources, Vol.7, No.3.

11.Hannah, R., & Max, R. (2020), "CO2 emissions", https://ourworldindata. org/co2-emissions

12.Hussain, S., & Reza, M. (2023),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global health: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and proposing mitig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Big-Data Analytics and Cloud Computing, Vol.8, No.2, pp.1~21.

13."Inflation Reduction Act of 2022" (2024), https://www.energy.gov/ lpo/inflation-reduction-act-2022

14.Kabir, M., et al. (2023), "Climate change due to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nd its impacts on environment in 21st century; a mini review", Journal of King Saud University-Science, Vol.35, Issue 5.

15.Melillo, J. M., Richmond, T. T., & Yohe, G. (2014),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rd national climate assessment,  pp.150~174.

16.Mora, C., et al. (2018), "Broad threat to humanity from cumulative climate hazards intensified b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Nature climate change, Vol.8, No.12, pp.1062~1071.

17.Natural Heritage and Biodiversity Strategy of Catalonia 2030 (2018), https://mediambient.gencat.cat/web/.content/home/ambits_dactuacio/patrimoni_natural/estrategia_patrimoni_biodiversitat/Resum_ESNATURA_EN.pdf

18."Nature Repair Bill 2023" (2023), https://www.aph.gov.au/ Parliamentary_Business/Bills_LEGislation/Bills_Search_Results/Result?bId=r7014

19.Ocean Climate Action Plan (2024), https://www.whitehouse.gov/ wp-content/uploads/2023/03/Ocean-Climate-Action-Plan_Final.pdf

20.The Global Risk Report 2024 (2024), https://www.weforum.org/ publications/global-risks-report-2024/

21.The Living Planet Index 2022 (2022), https://wwfint.awsassets.panda. org/downloads/embargo_13_10_2022_lpr_2022_full_report_single_page_1.pdf

22."The National Ocean Biodiversity Strategy" (2024), https://www. 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4/06/NSTC_National-Ocean-Biodiversity-Strategy.pdf

23.World Wildlife Fund Official Website (2024), https://wwf.panda.org/

24.「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畫(2023~2030年)」(2023)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401/W020240118377427497957.pdf

25.農林水産省ホームページ(2023), https://www.maff.go.jp/index.html


《台經月刊第47卷第10期》目錄

生物多樣性損害產業風險氣候變遷生態系統農業韌性醫療資源海洋保護再生能源環境政策國際合作

分享:


 

聯絡我們

104 台北市中山區德惠街16-8號7樓
電話:總機 +886 (2) 2586-5000
傳真 +886 (2) 2586-8855
E-mail:bussiness@tier.org.tw